黄山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08 黄山市统计局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2008年,全市广播电台 5座,电视台5 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0.9万户,增加 0.1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0.59%,比上年提高 1.18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 94.86%,比上年提高 0.51个百分点。全年广播电视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准确地报到经济和社会重大新闻,努力大造精品栏目,并在全省广播电视各类评选中取得优异成绩,市电台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获省“十佳栏目”奖。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区县为单位全覆盖,参合人数达到101.9万余人,平均参合率91.13%,参合农民年住院补偿受益率平均5.55%,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2.0个百分点。全年共完成22所乡镇卫生院、95所村卫生室建设。加强了对艾滋病、肺结核病和手足口病等重大疾病、传染病预防控制,完成了螺情监测和灭螺任务;积极应对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突发事件,共筛查婴幼儿童34312人。妇幼保健工作取得实效。全市产妇总数12026人,住院分娩12023人,住院分娩率达99.64%,孕产妇保健管理覆盖率达89.81%;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覆盖率达71.01%;新生儿“两病”筛查率78.74%,听力筛查率32.94%。年度孕产妇死亡1人,首次降至8.28/10万的水平。

体育事业实现新跨越。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2008年,积极组织参加了省第二届体育大会、特奥会和省青少年常规赛,共获得金牌31枚、银牌20枚、铜牌21枚。我市运动员吴静在2008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上获55KG冠军;苏二萨在全国摔跤冠军赛上获冠军;危笑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获冠军;杨自力在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上获冠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2008年群众体育工作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全年市级开展综合性群体活动二十余次,参加活动10余万人次。包括万名妇女健走看发展活动,首届社区趣味运动会,蒙牛城市之间全民健身展示,黄山青年“我的奥运”趣味运动会,黄山市全民健身优秀项目展示大会、职工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大众广播操比赛等活动。2008年5月30日,圆满完成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火炬黄山站接力传递活动。成功主办了第三届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节、第四届中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和全国竞走冠军赛;全年积极推进体教结合,组织市级体育竞赛,同时认真抓好传校、特校申报检查工作。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全市共建体育场4个、体育馆5座、运动场7个;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市民中心游泳馆和面积16600平方米的健身综合馆已即将投入使用。体育产业逐年发展,2008年全市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达3755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保护有新提高。2008年,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环保局组预验收,并正式向环保部推荐申请。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08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黄山风景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全年有366天空气质量均达到优。新安江、太平湖各监测断面指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城市区域噪声达到2类区标准。生态保护建设进一步强化。到2008年底,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的基地面积达51289公顷,其中:有机6973公顷,绿色10700公顷,无公害33616公顷。2008年4个乡镇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12个村获省级生态村称号。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有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7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7个;省级生态文明村38个,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文明村创建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已有4个区县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2008年全市完成3个COD减排项目、11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完成省政府下达污染总量削减目标。

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加大。2008年,全市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739起,死亡129人,分别比上年事故起数下降6.57%,死亡人数下降5.83%。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52人,比上年下降18.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按公安部门统计,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48.35万人,比上年增加0.37万人,增长2.51‰,其中非农业人口  35.69万人,比上年增加0.41万人,增长11.61‰。全年出生人口1.19万人,出生率8.04‰;死亡人口0.74万人,死亡率为5.00‰;自然增长率为3.03‰。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01元,同比增长12.7%。其中,人均工薪收入9147元,增长10.8%;经营净收入649元,增长7.3%;转移性收入3641元,增长17.3%;财产性收入285元,下降2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60元,增长20.1%。其中,工资性收入2046元,增长18.5%;家庭经营收入3748元,增长21.5%;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383元,增长33.0%。

 

 

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37元,同比增长9.8%。食品、衣着和交通通讯支出分别增长26.5%、26.9%和10.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44元,增长20.7%。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居住支出分别增长45.4%、26.2%和24.1%。受粮食等主要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41.7%,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4%,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2008年城乡居民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3.4平方米,同比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2平方米,同比持平。

就业培训工作稳步推动。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万人,困难人员再就业2783人。全年完成高级工培训1309人,再就业培训4321人,创业培训866人。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5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9万人。全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720万元,同比增长48.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2008年,全市征缴五项社会保险6.79亿元,同比增长72.3%。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24万人,增长11.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77万人,增长34.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60万人,增长8.5%,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08万人,增长10.0%;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89万人,增长15.6%;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7.07万人,增长73.8%;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3.43万人,增长16.0%,发放养老金3.54亿元。

社会福利救济全面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85个,床位数4238张,共收养人员2220人。全年共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60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808万元。2008年,全市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户数达4.03万户,共7.11万人,其中:城镇2.58万人,农村4.53万人,分别发放低保金4358万元和2709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9.9%和62.9% 。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08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