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1亿元,比上年增长4.5%。从城乡看,城市消费增长相对较快,农村消费市场低速增长。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5.4亿元,增长5.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35.7亿元,增长2.5%。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8.7亿元,增长6.6%;餐饮业零售额16.1亿元,增长8.6%;制造业零售额7.2亿元,下降18.4%;农业生产者零售额4.4亿元,下降20.5%;其他零售额4.6亿元,增长42.7%。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经济稳步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50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出口3868万美元,增长37.8%;进口1185万美元,下降22.8%。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6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2%。当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家,增资项目1个,总投资1200.6万美元,合同外资503.8万美元。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出口创汇1079万美元,主要分布在服饰、柳编工艺、食品、皮制品、药业等行业。阜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正式开检。县市工业园区建设开始起步。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年引进项目39个,完成投资7972万元,有11个项目建成投产。旅游业稳定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1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40万美元,旅游商品创汇268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0.5亿元。共接待海外旅游者3247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281.7万人次。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发展一慢一快。2002年,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12.9亿元,比上年下降4.2%。邮电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特快专递、包件业务量分别下降17.0%、5.9%;报刊、函件业务量分别增长39.2%、17.2%。市内电话、农村电话、移动电话分别为26.7万户、43.3万户、38.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7.1%、36.6%、79.2%。年末计算机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达到5.6万户。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中央收入7.1亿元,增长23.7%;地方收入10.7亿元(含上划所得税),增长7.1%。全年税收收入16.1亿元,增长11.5%,占财政收入的90.6%。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等主体税种呈较快增长。财政支出23.8亿元,增长12.2%,其中,基建支出增长124.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增长59.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13.7%,公检法司支出增长15.4%,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增长13.3%。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7.7亿元,比年初增加41.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35.4亿元,比年初增加5.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92.4亿元,比年初增加32.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6.2亿元,比年初增加13.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9.7亿元,比年初增加9.4亿元;中长期贷款27.9亿元,比年初增加3.7亿元。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3.9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亿元,增长12.0%;人身险保费收入2.8亿元,增长34.8%。赔款和给付0.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6亿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3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独立研究机构8家,从业人员332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11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420家,从业人员7600多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亿元,其中技工贸总收入超百万元的企业达53家。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年技术贸易机构351家,技术合同登记48项,合同成交金额3600万元。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稳步发展。年底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家,其中省级14家。高新技术产品13个,其中省级9个,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6亿元。火炬计划项目达16项,其中国家级重点1项,国家级3项,省级12项。当年获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计划投资额710万元。专利申请稳定发展,2002年,全市专利申请公开量102件,其中,发明专利20件,实用新型专利41件,外观设计专利41件。技术监督与质量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县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3个,其中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个。全年抽查产品1625组,其中生产领域938组,流通领域687组。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188起,端掉制假、售假窝点78个,没收假冒伪劣商品货值403万元。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2所,当年招生3381人,较上年增加254人,在校生1.1万人,比上年增加2223人。年末各类中等专业、职业学校192所,在校学生15.3万人,其中普通中专学校在校学生1.1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4.2万人。普通中学421所,在校学生46.1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7.2万人,初中在校学生38.9万人。小学3287所,在校学生120.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6%,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4.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5.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37.8%。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7.4%和0.1%。每万人拥有大学在校学生12人,比上年增加4人;拥有中专在校学生12人,比上年减少6人;拥有普通中学在校学生514人,比上年增加33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1个,剧场、影剧院8个。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8%,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1.0万户。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73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7个,卫生防疫机构9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全市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2万人,卫生防疫机构557人,妇幼保健机构324人。卫生技术人员中共有医生5036人。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1万张。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2002年,我市运动员在安徽省第十届运动会上,奋勇拼搏,共获80枚金牌、32.5枚银牌、21.5枚铜牌。二级运动员发展数为85人,二级裁判员发展数为42人。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全年举办体育健身活动173次,共有16.9万人参加了体育比赛和全民健身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