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6亿元,比上年下降14.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28.7亿元,下降25.0%;集体经济投资3.6亿元,下降30.7%;城乡居民个人及其它经济类型投资23.3亿元,增长9.4%。分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2.6亿元,下降46.8%;更新改造投资13.3亿元,下降1.5%;房地产开发3.5亿元,增长26.7%;其他投资26.2亿元,增长5.7%。 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1年,全市共实施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16项,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北京路立交桥、颍河西路西城河桥、临泉杨桥粮库、太和粮库、阜城至界阜蚌高速公路连接线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阜阳棉花储备库、二水厂、界临淮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阜化合成氨尿素装置节能改造、金种子集团90万张高档成品革技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建设势头强劲,全年有29个项目入区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2001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14.2亿元,比上年增长4.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1%。当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特快专递、函件业务量分别增长107.6%、62.8%;报刊、包件业务量分别增长33.5%、47.0%。市内电话、农村电话、移动电话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用户保持较快增长。年末市内电话、农村电话、移动电话户数分别为22.8万户、31.7万户、21.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8.1%、48.1%、25.6%。年末电信数据通信用户达到42046户,其中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40054户。 六、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步增长。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6.1亿元,比上年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3亿元,增长4.1%。分城乡看,城市消费稳定,农村消费低迷。2001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6.5亿元,增长5.4%;县的零售额为35.0亿元,增长6.5%;县以下零售额为34.9亿元,增长0.4%。分行业看,内贸、餐饮业增长较快,制造业农业生产者和其他行业零售额下降。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3.9亿元,增长5.1%;餐饮业零售额14.9亿元,增长8.4%;制造业零售额8.8亿元,下降8.0%;农业生产者零售5.6亿元,下降9.0%;其他零售额3.2亿元,增长28.7%。 大中型贸易企业得到政策和“假日经济”的实惠相对较多,销售增长较快。2001年,全市54家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批发业销售总额28.2亿元,增长7.8%,零售业销售总额7.6亿元,增长6.3% 。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经济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3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出口2807万美元,增长17.2%,进口1538万美元,增长18.1%。全年新签项目14个,合同外资金1477万美元,平均每个项目合同外资金10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120万美元,增长33.2%。 旅游业取得新进展。200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1.0亿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17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0.5亿元,旅游商品出口创汇244万美元。接待境外游客4850人次,国内旅游人数258万人次。年末全市有旅行社17家,星级饭店14个。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小幅增长。全年财政收入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中央收入5.8亿元,增长2.1%,地方收入10.0亿元,增长0.7%。从主要税种看,工商税收3.9亿元,增长5.0%;企业所得税0.8亿元,增长13.9%;农业四税4.0亿元,增长11.0%。全年财政支出21.2亿元,增长29.6%,支出比收入增幅高28.4个百分点。在财政支出中,财政加大了对企业改造、教育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2001年,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4636万元,增长695%;教育事业费支出 57019万元,增长30.3%;社会保障支出9580万元,增长198.4%。 金融业运行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企业存款30.6亿元,增长9.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9.1亿元,增长16.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3.1亿元,增长4.8%。其中,短期贷款131.8亿元,增长0.1;中长期贷款23.0亿元,增长17.6%。 保险业平稳发展。2001年,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亿元,人寿保险收入2.1亿元。已决赔款和给付0.7亿元,增长10.1%,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6亿元,人寿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1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科技队伍稳定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8万人,其中中级技术职务以上人员2.0万人。国有独立研究机构8家,从业人员346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4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年底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家,高新技术产品15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收入11亿元;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0项;列入国家级科技产业计划项目4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大中型工业技术开发取得新进展。当年从事工业技术开发人员1131人,技术开发项目91个,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总额6543万元。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409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科技人员近3000人,实现技工贸收入3亿元,当年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42家,民营科技机构3家。 专利申请稳定发展,技术监督与质量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2001年,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105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42件,外观设计40件。年末技术监督部门共抽查产品4229组,其中生产领域3193组,流通领域1346组。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450起,其中立案1412起,结案1313起,端掉制假、售假窝点559个,总的涉案金额44987万元。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2600人,比上年增加300人,年末在校生7186人,比上年末增加1614人。年末各类中等专业、职业学校186所,在校学生13.8万人,其中普通中专学校在校学生1.6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2.2万人。普通中学415所,在校学生41.1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6.0万人,初中在校学生35.1万人。小学3272所,在校学生122.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6%,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82.6%。每万人拥有大学在校学生8人,比上年增加2人;拥有中专在校学生18人,比上年减少2人;拥有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81人,比上年减少3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