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专业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现代都市黄梅戏《青铜之恋》晋京演出成功。与省旅游局和省贸促分会成功承办了第八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欢乐中国行”走进铜陵,受到了广泛赞誉。200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站)10个;公共图书馆2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6.3万册;档案馆3个,馆藏档案12.43万卷册,馆藏资料2.57万册。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卫星收转站4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9%和100%。 卫生保健工作力度加大。有效开展了非典及结核病、血吸虫、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争取国债资金兴建了市、县疾病控制中心和市紧急救援中心等项目。200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087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011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811人,其中,执业医师1260人,注册护师、护士1247人。 坚持建设与活动并重,体育事业持续发展。认真筹办市首届社区体育大会暨市九运会,来自全市近百支代表队约4000名运动员报名参加了五大类23个大项186个小项的比赛。2004年,我市体育代表团在省第一届体育大会上分别参加了竞技、推广、展示三大类22项比赛,共获金牌24枚,银牌26枚,铜牌35枚,奖牌总成绩列全省第六名,我市被组委会授予“最佳组织奖”。全年围绕“新体育、新生活、我运动、我健康”这一主题,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已成时尚。体育产业得到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099.6万元。 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年报,全市年末总人口71.6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58人。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76‰,比上年上升1.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48‰,比上年上升0.0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8‰,比上年上升1.85个千分点。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4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1.77万人,比上年增加0.11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9.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万人。年末全市单位职工人数13.2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4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0.3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1万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测算,200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8元,比上年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34元,增长17.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21.3%,衣着支出增长31.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34.7%,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41.9%,交通和通讯支出下降0.2%,居住类支出下降11.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68%,比上年上升1.44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79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88元,增长13.7%,其中,食品支出增长5.2%,衣着支出增长31.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31.9%,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2.3%,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9.2%,居住类支出增长46.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20.63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2.7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2004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1367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762元,增长16.2%。2004年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0761元,比上年末增加1902元;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0941元,比上年增加1691元。 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深化。2004年,全市养老、失业和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养老和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城镇职工。年末,全市有43.4万人次的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5万人。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4年,我市继续完善再就业责任体系,加强再就业制度建设,实行目标管理,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135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100人,“4050”人员再就业1322人。全年再就业培训7497人,免费职业介绍7289人,累计为317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633.6万元。年内启动了就业再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强了劳动力市场和社区劳务中介组织建设,为自主就业和引导就业创造了条件。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2004年末,全市各种社会福利收养单位24个,拥有床位881张,在院人数712人。全市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生活,根据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等实际情况,提高低保标准,完善低保工作,推行分类施保,做到应保尽保。在城市,扎实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全面推进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12万人。全年销售电脑福利彩票1030.9万元。积极开展慈善助医、助学活动,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保护。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有效推进,组织实施了第三批“星光计划”项目。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81个,其中星光老年之家61个,社区从业人员5795人。实施了新的《婚姻登记条例》,晚婚率68.1%,依法办理收养登记,确保登记合格率达100%。全年双拥优抚工作扎实开展,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稳妥推进。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04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8130.2万元,同比增长19.0%,“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33783万元。企业达标排放成果得到巩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83%,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4.07%,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6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8.7%。2004年,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4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7.35平方公里。全市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162公顷。市容市貌继续改观,有效推进环天井湖地区建设,全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城市品味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或基本建成了铜文化园中心广场、植物园入口广场。建设“生态山水铜都”的城市发展目标得以确立,生态市建设正式启动,我市在“CCTV中国首届魅力城市”评比活动中,获“魅力城市提名城市”。 2004年,全市共发生火灾事故143起,直接经济损失68.7万元;发生交通事故452起,直接经济损失166.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