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共实现生产总值136.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7.5%,较上年增幅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86.81亿元,增长23.1%,其中工业增加值74.77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43.53亿元,增长10.3%。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918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2771元/人,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6.4%和21.6%。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03年的5.0:59.1:35.9调整为4.7:63.5:31.8,三次产业结构明显呈现“二、三、一”的特征,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6.7%,我市以工业兴市的发展战略得到充分体现。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稳步推进了资源枯竭矿山关破和企业办学等社会职能的移交工作。同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规范稳妥地加快了骨干企业国有股转让的步伐。以“两个置换、两个退出”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妥善处理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全年共有90户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80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60.07,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58.20。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相对偏小,在全省位次靠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开放度依然偏低;对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不多,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农业 农业生产取得好成就。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2004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0.32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农业产值5.86亿元,增长36.9%;林业产值0.99亿元,增长1.0%;牧业产值1.70亿元,增长20.6%;渔业产值1.44亿元,增长10.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33亿元,增长43.4%。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3882公顷,同比增加1.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615公顷,比上年增加976公顷,粮食总产量达15.27万吨,比上年增产4.14万吨,增长37.2%,为历史上第2个高产年;棉花播种面积为4645公顷,同比减少4.1%,总产量5701吨,比上年增长7.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9616公顷,比上年增加4.0%,总产量19576吨,比上年增长33.2%;蔬菜、瓜果播种面积4433公顷,与上年持平,总产量118223吨,比上年下降1.0%。林业生产保持增长,绿色通道不断延伸,林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291公顷,其中退耕还林267公顷,超额完成省下达的造林任务。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11279吨,比上年增长3.6%;禽蛋总产量3427吨,增长2.9%。全年水产品产量18706吨,比上年增长1.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继续得到推进,完成了平垸行洪国债工程,开工兴建了矶河口泵站等国债工程,实施了第一批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第九期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2004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4.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474吨,下降3.6%。农村用电量8489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8%。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000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2004年全社会工业完成增加值74.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6%,拉动GDP增长12.5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14.22亿元,同比增长49.1%;实现增加值6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2%。 2004年,我市铜、化工、电子、建材、纺织等五大支柱工业增长较快,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76.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达43.2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4年,全市2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8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其中,铜产量26.58万吨,增长9.3%;化肥产量(折纯)36.27万吨,增长16.0%;圆铜漆包线产量4.59万吨,增长57.0%;电子元件产量40094万只,增长36.2%;水泥产量302.78万吨,增长23.2%;生铁产量36.55万吨,增长26.1%;焦炭产量42.03万吨,增长19.3%。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2.7亿元,比上年增长55.2%;产品销售率达102.71%, 比上年提高了0.6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2.04亿元,比上年增长70.2%,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92亿元,增长88.1%。2004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7,比上年提高36.08个百分点,为编制该指数以来年度最好水平。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初步测算,2004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建筑行业在规范中发展,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继续得到加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9.12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129.0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0.18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利税1.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6%。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4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抢抓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的投资力度,使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37亿元,同比增长30.9%。其中,城镇投资58.57亿元,增长36.9%;农村非农户投资1.95亿元;城乡居民投资4.39亿元,增长16.8%。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第二产业投资33.93亿元,增长39.9%;第三产业投资24.54亿元,增长34.3%。在二产投资中,工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33.75亿元,增长40.7%。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水泥制造业占工业投资的67.0%,增长5.6%。房地产开发投资12.84亿元,增长37.9%。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和科技研发、文化体育业的投资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一批有影响、牵动力大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或扎实推进,有色冬瓜山铜矿、海螺两条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精达特种漆包线项目、铜峰公司晶体材料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金隆扩建、金昌冶炼厂主工艺改造、铜板带、上峰水泥、铜化集团60万吨磷复肥、铜峰耐高温膜、电厂五期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国电铜陵电厂、有色黄铜棒、焦化厂利用亚行贷款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