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4.3亿元,增长20%;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家,总数达到438家;工业化率达到54.9%。其中三区一县实现增加值45.6亿元,增长60.9%;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4.7%,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在列入全市重点统计的36个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8个实现增长。其中原煤4086.6万吨,洗精煤733.4万吨,分别增长10.9%和8.1%;白酒23632千升,增长40.8%;焦炭178.8万吨,增长67.8%;水泥227.6万吨,增长18.4%;印染布10756万米,服装773.9万件,分别增长22.7%和215.6%;发电量99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1%。 表四: 2008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4086.6 10.9 洗精煤 万吨 733.4 8.1 发电量 亿千瓦时 99.0 -1.1 小麦粉 万吨 40.9 16.8 配混合饲料 万吨 32.7 52.8 饮料酒 千升 114369 87.2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千升 23632 40.8 啤酒 千升 90737 104.7 纱 吨 29572 -16.1 布 万米 4945 -47.7 印染布 万米 10756 22.7 服装 万件 773.9 215.6 焦炭 万吨 178.8 67.8 水泥 万吨 227.6 18.4 日用玻璃制品 吨 43601 4.9 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4.3亿元,增长42.5%;实现利税59亿元,增长71.9%,其中利润 17.6亿元,增长144%;亏损企业亏损额2.9亿元,比上年下降9.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0.2%,比上年提高31.3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增长。年末全市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7家,从业人员3.4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3亿元,增长6.9%;实现工程结算收入36.1亿元,增长12.7%,竣工产值31.3亿元,增长22.6%;建筑业劳动生产率10.7万元/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4.7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10.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7亿元,增长35.4%。其中城镇投资174.4亿元,增长34.6%;房地产开发投资22.4亿元,增长27.5%;农村非农户投资7.9亿元,增长92.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4亿元,增长305.1%;第二产业投资143.4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投资58.9亿元,增长81.8%。全年工业完成投资142.6亿元,增长23.2%。其中采矿业投资61.9亿元,增长5.5%,制造业投资65.3亿元,增长51%,电力行业投资15.4亿元,增长11.4%。 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82个,年度计划投资91.3亿元,全年完成投资91.8亿元。列入省“861”行动计划项目64个,总投资54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9.4亿元,全年完成投资65.8亿元。临涣焦化一期4座焦炉和焦炉气制甲醇已正常生产;临涣煤矸石电厂一期并网发电,孙疃煤矿、卧龙湖煤矿、五沟煤矿、恩远铝业等项目建成投产;杨柳煤矿、刘店煤矿等项目进展顺利,青东煤矿、沪光电器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唐淮北虎山电厂各项前期工作基本完毕,国安二期、平山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亿元,增长22.7%,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额76.6亿元,增长21.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3亿元,增长28.1%。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其中城市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64.6亿元,增长23.3%,县及县以下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24.6亿元,增长21.1%,均比上年加快5.2个百分点。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5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4%;国内旅游收入12.5亿元,增长28.9%。全年境外入境旅游人数6280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35万美元。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6家。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到10942万美元,增长50%。其中出口10270万美元,增长75.5%。分出口主体看,市级外贸公司出口2881万美元,增长191%;县级外贸公司出口2304万美元,增长3.1%;自营生产企业出口3821万美元,增长69.5%;“三资”企业出口1264万美元,增长377%。进口67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3.6%。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与合作,大力开展产业招商、驻点招商,组团参加徽商大会、中博会、高交会和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成功举办2008中国(淮北)煤矿机械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项目37个,总投资36.9亿元,协议利用市外资金35.3亿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10258万美元,增长62.3%;引进市外资金150.5亿元,增长21.3%,其中省外资金101.5亿元,增长21.2%。美国高盛、湖南山河智能、江苏雨润、香港锦泰食品、上海索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我市。 园区经济加快成长。市开发区和各县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入区项目不断增多,规模工业成长速度加快。市经济开发区、濉溪经济开发区、杜集经济开发区、相山和烈山工业项目区五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9亿元,比上年增长74.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4.7亿元,增长106%;建成投产企业33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家。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4210万人,旅客周转量262199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1.3%和14.2%;公路货运量4464万吨,货运周转量158313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1.3%和18%。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其中,国省干线完成投资1.2亿元,农村公路项目完成投资0.8亿元,场站及农村客运站完成投资740万元;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7.3公里(包括村道)。其中高速公路42公里,国道7.1公里,省道210.9公里,县道586.9公里,乡道636.2公里,专用道82.5公里,村道2041.7公里,78.4%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水泥)路。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5782辆,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24120辆,增长24.9%。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6亿元,电信业务收入8.9亿元,分别增长117%和22.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2.5万户,比上年减少0.9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7.5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5万户;小灵通用户5万户,减少1.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4.1万户,净增36万户,增长62%。全市电话普及率达65.6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0.7部/百人。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70133户,新增13989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