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其中:非农业人口 93.2 43.2 农业人口 122.6 56.8 其中:男性 110.5 51.2 女性 105.3 48.8 其中:0-18岁 45.2 21.4 18-60岁 141.3 65.5 60岁及以上 28.3 13.1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51元,比上年增加1207元,增长10.4%;人均消费性支出8821元,增长8.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21.7%,衣着支出增长7.2%,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增长20.2%,居住支出增长28.3%,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分别下降23.3%和1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3%,比上年上升4.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2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9台,电冰箱90台,空调器106台,移动电话126部,淋浴热水器83台,照相机27架,家用电脑55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96元,比上年增加722元,增长21.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79元,增长42.2%;其中食品支出增长44.7%,衣着支出增长6.9%,居住支出增长16.6%,交通通讯支出增长4.1%,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3.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8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9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36.8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44万人。完善城乡低保救助制度。全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10301万元,保障81.2万人次;发放农村低保金1920万元,保障46.2万人次。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总面积13.3万平方米的南黎花园交付使用,解决了1092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滨河花园一期工程楼栋全部封顶;淮北矿业集团完成棚户区改造5.2万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所 37个,床位2876张,收养各类人员2346人。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建立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480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80个,网点1300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368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850万元。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启动生态城市建设, 时代公园、人民路绿化改造和新城区截污引水及环境治理一期、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完工,东部荒山绿化工程开始实施。栗苑路、长山南路建设进展顺利,人民路东扩段开工建设。全年新增城市道路24公里,新增道路面积66万平方米。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淮北火车站改造完成前期准备,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加快建设,长山路沟中段全线贯通;完成天然气利用一期工程,近11万户居民用上天然气。繁荣发展商贸流通,中泰置业广场二期等10大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锦华苑社区被评为全国商业示范社区。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数字化城管建设获得全省人居环境范例奖;我市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被评为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取得新成效。年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0.13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91.9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2.42平方米,燃气普及率86.99%,城市公交客运64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8%。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水污染防治、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等工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正式建成运行,濉溪县污水处理厂、刘桥污水处理厂进水试运行;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理、监测站2个,环境噪声达标区5个,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9个,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9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16%,工业粉尘达标率99.6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1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4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下降5.08%,化学需氧量(COD)下降6.63%。 生产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15人,比上年下降20.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37人,下降33.9%。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50起,造成87人死亡、26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57.8万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3.76人,下降27.1%。全年共发生火灾事故530起,直接经济损失155.9万元。 注:1、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3、固定资产投资为5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