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淮北市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再上新水平。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2.4亿元,比上年增收6.8亿元,增长19%。分级次看,上划中央收入23.5亿元,增长19.4%;地方财政收入18.5亿元,增长18.4%;出口退税0.4亿元,增长24%。分市县看,市级财政收入33.8亿元,增长14.2%;濉溪县财政收入8.6亿元,增长42.6%。

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完成财政支出41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其中教育支出8.7亿元,增长37.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3亿元,增长20.2%;医疗卫生支出2.8亿元,增长53.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7亿元,增长26.2%;农林水事物支出3亿元,增长42.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8亿元,增长14.7%;环境保护支出2.4亿元,是上年的4.1倍。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民生工程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支出结构更加合理。

金融存贷款较快增加。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76.2亿元,较年初增加75.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4.6亿元,较年初增加42.5亿元,增长24.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6亿元,较年初增加33.9亿元,增长16.5%。年末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到12家;初步建立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33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85亿元,增长33.6%;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9.48亿元,增长42.3%。赔款和给付支出1.27亿元,增长44.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亿元,增长44.7%;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27亿元,增长34.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3所,当年招生8881人,在校学生29136人,当年毕业学生6553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4所,在校学生3.4万人,当年毕业学生9626人。普通中学138所,在校学生16.4万人,其中,高中30所,在校学生5.2万人;初中108所,在校学生11.2万人。小学420所,在校学生20.1万人;幼儿园73所,入园儿童3.6万人。2008年全市报名参加考试人数22531人,录取考生12485人,录取率为55.4%。其中,本科录取6291人,高职(专科)院校录取619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5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9.83%。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30万名城乡学生学杂费、20万名农村学生教科书费;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2.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亿元,有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表五:

2008年全市各类学校基本情况

单位:人

指标 学校数(所) 招生数 在校生数 毕业生数

普通高等教育 3 8881 29136 6553

中等职业教育 34 13482 34477 9626

普通高中 30 18313 52209 16118

普通初中 108 37190 111493 39828

小学 420 29716 201156 36629

科技事业扎实推进。全年共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40项,其中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及先进水平28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5项,市级以上科技奖励50项。全年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59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424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高新技术产品17个。主要科技成果有:淮北矿区近距离煤层大采高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淮北宿县临涣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定量评价及对瓦斯赋存特征的控制等。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高新技术产品50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 27.3亿元,利税3.8亿元。全市百万元以上民营科技企业55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7亿元。首次设立了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专项;精细化工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挂牌运行,实现了孵化器建设零的突破。濉溪县被批准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五沟镇、濉溪镇、段园镇被列入省科技创新试点镇。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量166件,比上年增长6.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8件,增长17.1%;专利授权95件,增长61%。成功举办了2008中国(淮北)专利技术推介会,签订意向协议385个,合同11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年末共有各级档案馆6个,馆藏档案资料25.9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5395平方米;艺术表演团体2个;县级以上文化馆5个,乡镇文化站18个;公共图书馆2座,馆藏图书25万册;博物馆1座;广播电台2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2座;城市有线电视用户15.29万户,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3.55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01%。全年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9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23次,专业文艺团体演出187场次,各类表演团体送文化下乡526场次,创作剧(节)目70个。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88个,床位9082张。其中医院68个,床位7084张,卫生技术人员10325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4042人;乡镇及街道卫生院32个,床位1206张,卫生技术人员1663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726人;妇幼保健院6所,床位200张,卫生技术人员238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04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所,卫生技术人员181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31人;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83个,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418人。

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种重大比赛中共获得31枚金牌、29枚银牌、31枚铜牌;成功承办全国少年乙组羽毛球分区赛、安徽省第二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安徽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安徽省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运动会、苏鲁豫皖少儿乒乓球公开赛、安徽省示范高中田径运动会;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3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设施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11.02‰,人口死亡率4.36‰,人口自然增长率6.66‰。在全省2008年度考评中,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工作以及城市、农村三条线全面突破,同时受奖;一举获得“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先进市”、“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先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先进县”三项荣誉。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15.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20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8%。

表六:

2008年末全市人口及其构成

指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市户籍人口 2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