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全方位、宽领域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家,实际利用外资45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8.9%;引进市外资金70亿元,增长108.6 %,其中省外资金48.9亿元,增长60.1%。引进2000万元以上大项目111个,其中工业项目75个。引进了维科集团、华润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非晶硅太阳能、生物能源中试项目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好项目。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淮北)煤矿机械装备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合作项目62个,协议投资额27.4亿元。 对外贸易有所下降。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36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1.7%。其中,出口4733万美元,下降4.5%;进口628万美元,下降43.9%。 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目标,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市开发区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比上年增长84.5%,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1亿元;龙湖工业项目区30栋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全部竣工,8条15.3公里的园区道路已经建成,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引进各类项目29个,实际到位资金10.7亿元,增长127.6%。各县区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近3亿元,加快园区开发和建设,杜集经济开发区比照省级开发区筹建进展顺利。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3626万吨,比上年增长15.9%;货物运输周转量112622万吨公里,增长24%。完成客运量3408万人,增长16.4%,旅客运输周转量199722万人公里,增长22.6%。 邮政电信事业较快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6亿元,增长5.3%;电信业务总量6.3亿元,增长23.3%。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5.4万户,比上年增加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9.4万户,增加8.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4.4部/百人。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3.2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1.2亿元,比上年增收3.8亿元,增长14%。分级次看,一般地方预算收入13.3亿元,增长17.8%,上划中央收入17.6亿元,增长12%;分市县看,市级财政总收入27亿元,增长11.4%,濉溪县财政总收入4.2亿元,增长34.3%。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支出22.8亿元,增长29%。 金融存贷款较快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7.8亿元,较年初增加33.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0.8亿元,较年初增加19.9亿元,增长14.2%;各项贷款余额131.4亿元,较年初增加16.7亿元,增长14.5%;各项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的差额为146.4亿元, 较年初增加17.2亿元,增长13.3%。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2亿元,增长25%;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4.8亿元,增长14.3%。赔款和给付6539万元,增长12.1%,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5681万元,增长19%;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858万元,下降1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校2 所,当年招生7013人,在校学生23407人,当年毕业学生5047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6所,在校学生2.9万人,当年毕业学生5843人。普通中学138所,在校学生17.35万人,其中,高中29所,在校学生4.95万人;初中109所,在校学生12.4万人。小学596所,在校学生20.9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7.2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4%;幼儿园89所,入园儿童3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科教兴市战略扎实推进,全年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99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300万元;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37项,其中,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及先进水平20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9项。主要科技成果有:煤田三维地震资料微机可视化与解释系统的研究、中高压电极箔有机酸化成工艺研究、杨庄矿“三软”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等。年末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高新技术产品29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获得国家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6个、“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1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91件,比上年增长10%,授权专利60件,增长50%。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淮北)专利技术推介会,签订合作合同、协议或意向227个,并首批成为全国18家获准建设“中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的城市之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共有各级档案馆4个,馆藏档案资料16.99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4430平方米;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2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2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0.8万户,广播综合覆盖率96.63%,电视综合覆盖率91.9%。全年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8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27次,专业文艺团体演出140场次,各类表演团体送文化下乡460场次,创作剧(节)目159个;创作生产了电视连续剧《大嫂》、电影《美丽的村庄》;农村无线微波数字电视系统开通,市广电中心开工建设,市新图书馆选址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下同)11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99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7624张;卫生技术人员9099人,其中执业医师2754人,执业助理医师855人,注册护士3569人。乡镇卫生院35个,卫生技术人员1833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濉溪县参合率达到89.6%,三区参合率达到91.8%;市公共卫生大厦投入使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走在全省前列。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在省级以上各种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3枚、银牌8枚、铜牌10枚;成功承办了全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体育场正在加快建设。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11.98‰,人口死亡率4.56‰,人口自然增长率7.4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1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9万人。常住人口204万人,与上年持平。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07元,比上年增长14%,人均消费性支出7559元,增长12%,恩格尔系数40.6%,下降2.8个百分点;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32台,电冰箱99台,空调器108台,移动电话130部,淋浴热水器94台,照相机44架,影碟机57台,家用电脑40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68元,比上年增长11.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78元,增长15.8%,恩格尔系数42.2%,下降2.9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676元,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