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民经济在较高平台上平稳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亿元,增长11.4%;第二产业增加值120.2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78.9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为11.4:53.5:35.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1015元,比上年增加763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3万个,862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个体私营从业人员1.6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年末在岗职工20.7万人。 市场物价较为稳定。尽管食品类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上涨,但多数商品价格稳定,全年市场物价总体较为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 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在全民创业的带动下,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5363户,比上年增长23%,新增注册资金1.4亿元,增长73%;新增私营企业885户,增长44%,新增注册资金9.6亿元,增长79%;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4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达到107.9万吨,增长19.3%,其中夏粮总产71.4万吨,秋粮总产36.5万吨,分别增长14.1%和31.3%;油料产量19611吨,下降21.7%;棉花产量11947吨,下降21.8%。新增造林面积82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5%。肉猪出栏78.6万头,增长3.8%;家禽出栏1291万只,增长2.5%;牛、羊出栏4.9万头和70.7万只,分别下降17.9%和6.8%;肉类总产量9.2万吨,增长1%。水产养殖面积6488公顷,增长3.6%;水产品产量2.89万吨,增长6.3%。 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9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农用拖拉机11.1万台,增长3%;农用运输车辆1.3万辆,增长7.1%。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31.7千公顷,机播面积187.3千公顷,机收面积118.1千公顷。 农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全年发放各种涉农补贴7621万元。启动实施“五镇十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村通”工程竣工公路386.3公里,通达率达到57.7%;126个村庄新装上了自来水,自来水受益村比重上升到20.1%。全年农村用电量929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3%;化肥施用折纯量8.3万吨,增长2%。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33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86.9千公顷,增长4.3%,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8.4千公顷,增长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强力推进“3588”工业振兴计划,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8.4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2.3亿元,增长8.1%。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 多数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在列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32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21个实现增长。其中,原煤3456.5万吨,洗精煤577万吨,分别增长0.7%和1.7%;饮料酒64972千升,增长10.2%;水泥162.5万吨,增长13.4%。少数产品产量下降,其中,发电量104.7亿千瓦时,下降1.8%,焦炭39.5万吨,下降15.6%,印染布2841万米,下降58.4%。 县区工业活力增强。三区一县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38%,占全市的比重为13.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杜集区2.5亿元、相山区1.9亿元、烈山区2.8亿元、濉溪县6.9亿元,分别增长46.2%、22.2%、43.7%和45%。 企业效益保持较高水平。尽管煤炭价格回落对规模以上工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但整体上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3.4亿元,增长9.1%;实现利税总额29.5亿元,增长4.6%,其中利润6.6亿元,增长11.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建筑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企业57家,完成增加值8.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9.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9.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顺应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能源基地建设的机遇,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3亿元,比上年增长42.7%,其中城镇投资95.3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2.5亿元,分别增长43.9%和41.7%。分行业看,工业投资75亿元,增长34.5%,其中采矿业投资49.3亿元,制造业投资21.9亿元,分别增长29.8%和99%。分区县看,濉溪县完成投资16.5亿元,杜集区完成投资7.2亿元,相山区完成投资8.2亿元,烈山区完成投资4.9亿元,分别增长95.4%、71.5%、41.4%和54.4%。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全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47个,完成投资54.5亿元,其中省“861”行动计划项目30个,完成投资47.6亿元。临涣焦化一期一号焦炉正式投产;许疃、祁东等改扩建矿井即将竣工投产,涡北矿井联合试运转,卧龙湖、五沟等在建矿井进展顺利;恒源、祁东煤泥矸石电厂进入试生产,50万伏变电站及电网改造项目加紧建设;南坪煤化工项目、国安电力二期、平山电厂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辉克药业、龙波电器等一批非煤电高科技项目建设加快。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幅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从销售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3.6亿元,增长13.7%,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亿元,增长15.8%;从销售地域看,城市零售额44.3亿元,增长14.5%,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7.6亿元,增长12.5%。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工程”试点建设,新增农家店302个。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3560人次,比上年增长51.1%;接待国内游客160.2万人次,增长55.7%。旅游总收入7.7亿元,增长22.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86万美元,增长48.9%;国内旅游收入7.5亿元,增长22.1%。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5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