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在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总分名列第八。2006年,我市运动员在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奖牌92枚,其中,全国比赛4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已成时尚。体育产业得到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400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年报,全市年末总人口73.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869人。200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16%。,比上年上升0.16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33%。,上升0.9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3%。,下降0.82个千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80元,比上年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065元,增长19.9%,其中,食品支出增长7.3%,衣着支出增长19.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4.8%,医疗保健支出增长4.7%,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61.8%,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75.7%,居住类支出减少11.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4%,比上年下降4.69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69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45元,增长11.0%,其中,食品支出增长4.0%,衣着支出增长16.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8.0%,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27.5%,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33.5%,居住类支出增长6.7%。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9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134元,增长20.9%。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4875元,比上年末增加2245元;人均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5003元,比上年增加2227元。 继续扩大了城镇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参保人数达1.55万人。完善了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和补助标准。年末,全市有53.34万人次的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3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1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67万人。 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扩大了小额贷款担保规模,加大了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1421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712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835人。全市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622人,新增农村劳务输出1560人,累计为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2322万元。 全市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生活,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落实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2006年末,全市各种社会福利收养单位24个,拥有床位860张,在院人数572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53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98万人。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有效推进。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10个,其中星光老年之家45个,社区从业人员5474人。全年双拥优抚工作扎实开展,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稳妥推进。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市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5397.5万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28040.8万元。企业达标排放成果得到巩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88%,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0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2.23%。2006年,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3.7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7平方公里。全市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162公顷。全年减排二氧化硫4000吨,总体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成为省生态示范市。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32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十万人死亡人数为21.8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9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6.07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53起,全年发生火灾事故68起。 注:1、公报中部分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