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隆重纪念马鞍山建市50周年暨2006年中国李白诗歌节,成功举办首届国际太极拳名家论坛,李白墓园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涂民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6.4万册。艺术表演团体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5个。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年末综合档案馆2个,档案资料22.16万卷册,总建筑面积4092平方米。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检查复审。医疗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市传染病医院一期工程建成交付使用。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推开,雨山区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年末共有卫生机构30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3个;共有病床3657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572人。全市以乡镇为单位四苗和五苗接种率达99.8%,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达100%。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第32届元旦万人环湖长跑、全市“三八”妇女节女职工运动会、第五届梦都杯全市少儿围棋赛、全市首届环湖自行车赛暨第11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马鞍山赛区选拔赛、市直机关第三届职工运动会。马鞍山籍运动员李臻夺得第15届亚运会男子双人皮艇1000米冠军和500米铜牌;我市运动员参加省十一届运动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取得团体第三的历史最好成绩。 十二、资源与环境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进展。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35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2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9种,水气矿产1种。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全年工业污染防治投入6.01亿元。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万元GDP能耗2.44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7%。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第二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日处理2万吨的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运行。工业污染防治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4.6%、97.7%。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生态村建设取得成效,全市已有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6个。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26.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49万人,非农业人口60.08万人。据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为10.1‰,死亡率为4.6‰,自然增长率为5.5‰。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05元,比上年增长14.8%;人均消费性支出8806元,比上年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91元,比上年增长15.1%。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就业状况继续改善,全市城镇实现新增就业2.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273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完成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1.18万人,创业培训927人。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8%,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73万人、21.06万人、29.74万人、16.22万人和14.05万人。在全省率先实施城镇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9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医疗社会保障网基本实现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平稳运行,参保人数达4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45个,床位2204张。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3.84万人。全年共支出低保金3418.67万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22.3%。全市接收捐款1086万元,其中“慈善一日捐”接收捐款880万元。全市福利彩票销售4322万元,比上年增长65.4%,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446万元,其中市本级547万元。 注:1.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马鞍山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及各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