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东向战略,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创十年来最好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提高。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26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49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140.18亿元,增长25.2%;第三产业增加值93.93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比例为11.19:53.18:35.63。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232元(按2005年底汇率计算约合1386美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 27.84万人。其中,第二产业18.0万人;第三产业9.39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5.9万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12.84万人,增加1.34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72万个,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3%。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 100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3.2,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5.5 。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淮化集团成功实施战略性重组,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深入推进,全面完成列入省考核的30户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任务;城市信用社加入徽商银行,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支农补贴“一卡发”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地方中小企业发展不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行业间职工收入差距拉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由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0228公顷,比上年增加3.4%,棉花种植面积2113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258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1981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 107.96万吨,比上年减少8.7%,属正常年景。其中夏粮44.62万吨,比上年增长3.1%,秋粮 63.34 万吨,减产15.5%。油料产量23178吨,减产6.7%。 退耕还林和绿色长廊工程继续取得进展。封山育林747公顷,育苗358公顷,增长7.8%;四旁植树437万株,幼林抚育7898公顷,成林抚育21242公顷,增长 2.4%。 养殖业克服禽流感影响,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10.17万吨,比上年增长6.7%;全年生猪出栏 58.93 万头,比上年增长6.5%;出栏牛12.17万头,比上年增长7.7%;出栏羊26.49万只,增长8.7%;出栏家禽1763 万只,增长 17.0%。 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2005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2.8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 %;各式拖拉机 124367台,增长0.6%。联合收割机1730台,增长21.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19799吨,增长4.9%;农村用电量42113万千瓦时,增长9.8%。农田水利完成土石方502万立方米,完工33处,其中新建和加固生产圩堤 47公里,建成农业开发土地治理等发展节水灌溉工程5处,新增除涝面积54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70公顷;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 10.27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 8.51万公顷。 表 1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产量 计量单位 绝对值 比上年增减( % ) 粮食 万吨 107.96 -8.7 油料 吨 23178 -6.7 蔬菜 万吨 60.20 2.8 水果 万吨 2.48 12.7 肉类 万吨 10.17 6.7 禽蛋 万吨 4.74 7.7 牛奶 万吨 3.17 3.6 水产品 万吨 5.71 5.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16.06亿元,增长30.3%,为近十年来最高增幅。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1.08亿元,增长37.4%。集体企业完成2.04亿元,增长54.5%;股份制企业完成92亿元,增长42.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8.88亿元,下降2.6%。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1.38亿元,增长35.1%;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7亿元,增长 9.8%。煤炭行业增加值71.24亿元,增长57.4%;电力行业26.57亿元,增长2.7%;化学原料制造业6.60亿元,增长17.7%。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3%。 经济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7.8,比上年提高13.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提高3.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提高0.25次,产品销售率提高0.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24982元/人,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7.44亿元,增长18.5%;实现利税34.75亿元,增长7.4%,其中利润12.16亿元,减少1.8%。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全市79家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88.75亿元,增长39.1%,实现利税总额2.97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52.09 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63 .92 万平方米。 表 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产量 计量单位 绝对值 比上年增减(%) 原煤 万吨 4018.3 6.8 洗精煤 万吨 146.7 0.7 发电量 亿千瓦时 229.6 -1.0 浓硝酸 万吨 26.64 12.2 合成氨 万吨 41.39 3.3 化肥(折纯) 万吨 24.11 8.4 水泥 万吨 101.28 -7.7 钢材 万吨 13.30 1.2 轴承 万套 912 33.0 化学药品 吨 4710 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