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淮南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优化环境,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214.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48亿元,增长18.7%;第二产业增加值111.88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76.13亿元,增长12.6%。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225元(约合1115美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 28.4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第二产业18.1万人,增加0.3万人;第三产业 9.9 万人,增加 0.8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6.9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11.5万人,增加1.4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4万个,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4%。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 100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 130.49 ,企业家信心指数为 127.55 。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社会职能分离运作加快,完成了淮南矿业集团所属学校、医院、供水等社会职能的分离。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的实施,使近 4万名下岗职工平稳实现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和城市低保并轨。列入省考核的85户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基本完成, 10户国有企业实现改制重组,成立了市企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进一步规范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减轻了农民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完成了长丰县七乡镇划入我市交接工作,区划调整后我市国土总面积为 2585.13平方公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中小企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渠道不宽,行业间职工收入差距拉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等。

二、农  业

农业喜获丰收。由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全年粮食总产量 118.3万吨,比上年增长100.5%,创历史新高。其中小麦41.4万吨,比上年增长108.0%,水稻 67.8 万吨,增长 102.4%。油料产量 2.5万吨,增长83.6%;棉花产量3047吨,增长10.1%; 蔬菜产量 58.6万吨,增长15.1%。

退耕还林和绿色长廊工程继续取得进展。全年造林面积 3251公顷,育苗332公顷,增长27.7%;四旁植树646万株,增长37.7%;幼林抚育8914公顷,增长36.3%;成林抚育20744公顷,增长 23.5% 。

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9.5万吨,比上年增长9.4%;禽蛋产量4.3万吨,增长10.5%;牛奶产量 3.1万吨,增长6.3%; 水产品产量 5.4万吨,增长7.2%。全年生猪出栏 55.3 万头,比上年增长 3.2%;出栏牛11.3万头,比上年增长3.9%;出栏羊24.3万只,增长4.8%;出栏家禽 1506.5 万只,增长 10.3%。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200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4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 9.8 %;各式拖拉机 12.4万台,增长19.3%。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 114197吨,增长7.7%;农村用电量38361万千瓦小时。农田水利完成土石方641万立方米,完工160处,其中完成水毁修复工程145处;加固生产圩堤 73.2公里,行蓄洪区移民建房完成投资3269万元;年末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 10.35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 8.47万公顷。

表 1 主要农产品产量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 85 .0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5%。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6.6亿元,增长26.5%,增幅较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为近几年来最高增幅。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5.5亿元,增长26.3%;股份制企业完成55.9亿元,增长26.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8.4亿元,增长22.5%。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2.1亿元,增长27.6%;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 11.5 %。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1%。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4.0,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6.9亿元,增长35.6%;实现利润11.6亿元,增长69.7%,为历史最好水平。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 2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全市72家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63.8亿元,增长48.3%,实现利税总额2.4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486.4 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 95 .0 万平方米。

表 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86.1亿元,比上年增长67.8%;增速是1997年以来最快的一年,投资额创历史新高。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速明显。全年施工项目254个,当年新开工项目18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全年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77.9亿元,增长73.9%。其中,工业完成投资46.7亿元,增长65.3%;在工业投资中:煤炭采选业完成投资34.1亿元,占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52.8%,增长63.1%;电力、化工行业完成投资3.7亿元和2.2亿元,分别增长 71.7%,104.6% 。

重点项目顾桥矿、张集北矿、丁集矿、潘北矿、望峰岗矿等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合淮阜高速公路淮南试验段开工建设,京福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洞山东路、客运中心等全面建成;完成了淮舜路、电建路、淮河路、洞山西路、水泥厂路等道路扩建改造工作,全年新增道路面积 60万平方米。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1.5亿元,大力推进了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工业园的建设。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13.3亿元,比上年增长97.6%;其中住宅投资11.2亿元,增长217.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6亿元,下降 34.4%。房屋施工面积246.9万平方米,增长121.1%;其中住宅218万平方米,增长163.6%。房屋竣工面积102.8万平方米,增长124.3%,其中住宅87.6万平方米,增长137.5%;全年房屋销售面积46.8万平方米,增长16.0%;其中住宅销售 38.4 万平方米,增长 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