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8 马鞍山市统计局

马鞍山市统计局

(2006年2月28日)

2005年,是我市推进东向发展、加速“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勇于破解发展的难题,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呈现出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发展格局,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当年的预期发展目标,为马鞍山“十一五”更快更好更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下同)371.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6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240.69亿元,增长23.8%;第三产业增加值113.3亿元,增长13.5%。按常住人口和现行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跃上3000美元台阶,为3667美元。

多项人均指标位居全省之首。居全省第一的人均指标有:人均生产总值29704元,人均财政收入4890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53万元,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8万元,人均实现工业利润323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1元和人均储蓄存款1.38万元等。

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为4.7:64.8:30.5。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民营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8%。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马鞍山分会场活动,促进了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5466家,注册资本为74亿元;个体工商户为3.56万户。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318家,新增个体工商户6751户。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市工业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启动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完成转企改制38户。积极推行聘用制和人事代理,教育、卫生系统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实施新一轮市及县区政府机构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扎实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有序推进。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

市场物价总体水平趋于稳定。物价涨幅基本呈逐月回落态势,总体水平趋于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平均上涨0.6%,涨幅较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的价格上涨5.1%;居住类、衣着类、烟酒及用品分别上涨0.4%、8.8%和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家庭设备用品类价格继续呈降势,分别下降13.9%、2.2%、4.2%和0.2%。生产领域价格高进低出。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7%。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年新增就业2.74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83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34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经认定的职业介绍机构为46家。劳动部门实行日常推介和“一对一”职业指导服务相结合,共举办各类用工洽谈会35场次。全年共对19875人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二是能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趋紧;三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四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7.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31.14亿元,创“十五”时期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市级工业完成113.81亿元,增长21.9%;马钢完成347.49亿元,增长25.3%;县区工业完成69.83亿元,增长35.6%,形成全面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工业五大支柱行业竞相发展。全年规模以上五大行业实现产值454.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6%。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产值36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5.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39.30亿元,增长11.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0.03亿元,增长25.2%;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17.98亿元,增长64.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产值15.23亿元,增长60.6%。

工业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3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企业利润为40.46亿元,占全省比重20%;企业实现利税总额为72.58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0,与上年持平。企业效益好转,亏损企业亏损面大幅下降。全年亏损企业亏损面为20%,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39.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2.42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386.5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70.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07万平方米。全年实现利税3.43亿元。

三、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7.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为55912公顷,增长3.7%;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为34137公顷。全市粮食产量为38.81万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上年略有下降,仍属常年偏好水平;油料产量为7.7万吨,增长2.3%;全市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为54.9:45.1。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由蒙牛乳业投资2.5亿元兴建的全国最大规模占地904亩的现代奶牛牧场落户我市,项目建成后总饲养量为1万头,在全国排名第一;江苏雨润集团在我市兴建亚洲最大的10万吨肉制品加工基地等。

养殖业稳步发展。由于我市防范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措施得力,全市养殖业生产仍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全年肉类总产量为2.73万吨,增长8.2%。水产品总产量为6.5万吨,增长2%;渔业产品结构继续调优,名特优产品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生态养殖面积所占比重为67%。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基础上,不断扩大水产生态养殖和蔬菜园艺产品生产,品质和效益继续提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户,安民农贸市场年交易额突破4亿元。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17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户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投资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91.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基础建设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完成47.78亿元、26.41亿元,增幅分别高达41.2%和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