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技工贸总收入双双突破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0.97亿元,比上年增长59.4%;利税24.86亿元,增长111.2%;出口创汇7269万美元,增长29%。全市共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高新技术产品33个。全市专利申请量265件,比上年增长40%。 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为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全年全日制高等教育招生5927人,在校生20988人,毕业生4270人。全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803人,在校生12703人,毕业生1896人。全市普通高中招生8179人,在校生22955人,毕业生5523人。全市普通初中招生21015人,在校生63137人,毕业生20414人。普通小学招生11760人,在校生91442人,毕业生20751人。特殊教育招生49人,在校生40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377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诗歌节。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到国家二类城市标准。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4.04万册。艺术表演团体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5个。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7.1%,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6.6%。年末共有有线电视台、站7个。年末综合档案馆2个,档案资料11.04万卷册,总建筑面积4092平方米。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紧急救援中心投入使用,市传染病医院加紧建设,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重大疾病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正式建立。年末共有卫生机构3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室、诊所共有242个;共有病床3395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988人。全年四苗全程接种率为99.61%,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100%。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了第31届“古井贡杯”元旦万人环湖长跑,安徽省首届体育彩票彩民运动会。承办了全省水上项目比赛和中朝女子手球赛。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行第三届社区运动会。开展健身气功推广活动,获全省健身气功表演一等奖。我市运动员在全国十运会上夺得3金2银1铜。 十二、资源与环境 矿产资源勘探取得新进展。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30余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19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13种,水气矿产1种。 环保模范城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制定实施《马鞍山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生态市建设迈出可喜步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广泛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达到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91.47%。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9%。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创模工作在安徽省、中部地区及全国钢铁工业城市中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考核验收,并于2006年1月18日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环境保护力度继续加大。全年环保资金投入约6.5亿元。工业污染防治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7.96%、98.13%。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市容市貌继续改观。雨山湖进行综合整治后,水体质量显著改善,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乃至接近Ⅳ类,“城市明珠”焕发新的光彩。继续在农村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示范户创建工作,全市建成各级绿色学校29所,各类生态村19个,生态示范户31户。生态市建设正式启动,“生态马鞍山”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金属矿山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在马鞍山建设。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稳中有降。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25.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47万人,非农业人口59.17万人。据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为10.2‰,死亡率为4.5‰,自然增长率为5.7‰。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全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惠及城乡居民。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935元,比上年增长17.1%;人均消费性支出8222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11元,比上年增长13.2%。 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13775元,比上年末增加2219元。 居住条件环境不断改善。全年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21.59万平方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3.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0.5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0.52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69万人;有21.6万职工和8.5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28.3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5万人和13.2万人。全市在册享受低保户分别为10307户和23555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福利类收养性单位32所,社区服务中心11个,社区服务设施910个。 注: 1.公报中2005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马鞍山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2001-2005年生产总值已根据经济普查数据按国家统一规定作了相应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