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淮南市统计局

2004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达89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47.5平方公里。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98.6%,工业烟尘去除率97.9%,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6.3%。

生态环境改善。 2004年末,全市已建成15个生态村,6个绿色小区,命名了27所绿色学校。生态市建设启动。全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加强煤矿塌陷区综合整治和生态园建设,完成了洞山路景观大道建设,新建了电建游园、军分区游园等八处游园,实施了朝阳中路拆墙透绿工程,对28条城市道路进行绿化配套改造,城市绿地率达30.5%。

全年发生火灾事故 567起,直接经济损失59.5万元;全年发生交通事故569起,直接经济损失158.3万元,比上年下降45.8%。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户籍统计,年末全市总人口为 23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0038人,出生率为12.92‰;死亡人口13141人,死亡率为5.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7‰。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 16970元,增长43.6%。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18元,比上年增长23.4%;人均消费性支出5545元,增长22.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572元,增长26.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41元,增长14.3%。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3.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年有 1.6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再就业。全市33.3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有26.3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3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构发放失业金1973.8万元,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1972万元。年末全市共有10.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发放低保资金5996万元;“两节”送温暖工程援助6833人次,发放援助资金205 .4万元 。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 60个,床位2346张,增长39.5%;城市社会服务网络建设有较大进展,已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6处,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243个。

我市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注: 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统计范围为现行新区划。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和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