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8 淮南市统计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 2005年末全市共有文艺表演团体4个(不含民间组织),文化馆8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4个,图书馆藏书25.02万册。各级综合档案馆9个;档案馆藏档案 26.54万卷,增长8.1%,资料4.04万卷(册),增长4.1%。文化艺术创作演出取得新成绩。在全省少儿文艺调演中,共获得10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面向基层,服务人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三下乡演出512场,送电影下乡367场。

广播电视在创新中发展。全年广播播放16859小时,电视播放29161小时,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淮南日报》、《淮河早报》全年共发行1082.91万份。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卫生机构495个,医疗病床8813张,卫生人员1165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病床3.8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6人。全年医疗机构总诊疗466.96万人次,其中住院26.31万人次,疾病防疫工作取得新进展。 开展了农村儿童免费“四苗”免疫接种,全市儿童“四苗”免疫全程接种率达91.2%;全年传染病发病率为29.9人次/万人,病死率为0.24%。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节育手术22795人次,出生政策符合率88.7%,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了淮南市第五届运动会和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运动员在省以上各项比赛中,获金牌29枚,银牌30枚,铜牌35枚,举办县以上运动会14次。群众性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12.8万人。

十一、物价

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升1.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升0.8%;居住类价格上升6.8%,衣着类价格下降0.9%,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8.4%。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8,下降0.2%。

工业品价格指数继续上升。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111.78,其中煤炭价格指数为118.4,电力价格指数为106.88,化工产品价格指数为107.05。

表 3     2004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类      别         指数(上年 =100 )

(一)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0.9

其中: 1 、食品            101.3

粮食             97.9

肉禽及其制品         98.6

油脂             91.0

蛋类            103.9

水产品           103.4

菜类             118.2

2 、烟酒及用品              100.8

3 、衣着                99.1

4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91.6

5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2.0

6 、交通和通讯             97.7

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1.9

8 、居住               106.8

(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99.8

(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111.78

十二、资源与环境

全市已发现矿产资源12种,查明矿产资源储量6种,当年新探明矿产储量1种,当年完成地质勘察投资3591万元。

全年用电量38.42亿千瓦时,增长10.9%;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41亿千瓦时,增长18.4%;初步测算全年生产生活用地表水11.98亿立方米,地下水0.22亿立方米,年末水库库容量2612.4万立方米。当年新增城市建设用地113.56公顷。其中:居住用地9.66公顷,公共设施用地16.54公顷。

全年共完成污染防治项目26项,完成投资4892万元,其中环保专项资金1577万元,污染物总量平均削减3.2%,实现了对淮河入境水质在线监测和全市环境自动监测。

2005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达101.23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56.5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08%,工业烟尘去除率97.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42%。

生态城市建设取得进展。完成舜耕山南坡植被恢复一期工程49公顷,全市森林面积达35805公顷。八公山、茅仙洞、卧龙山、上窑、舜耕山5个名胜风景区面积达3333公顷。2005年末,全市已建成29个生态村,6个绿色小区,命名了30所绿色学校。全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加强煤矿塌陷区综合整治和生态园建设,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增加11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增加30公顷。

全年发生火灾事故 320起,下降43.6%;直接经济损失82.2万元,上升38.1%;全年发生交通事故376起,下降32.9%,直接经济损失112.5万元,比上年下降28.9%。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户籍统计,年末全市总人口为 235.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6.6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7661人,出生率为11.79‰;死亡人口12677人,死亡率为5.4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9‰。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8.45亿元,增长26.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22659元,增长33.5%。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8.9元,比上年增长15.9%;人均消费性支出6169.7元,增长11.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786元,增长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6.4元,增长9.5%。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4.43%和49.03%。

全年职工住房公积金归集12.34亿元,其中,市县区各单位公积金35351万元,增长66.7%,推行了廉租房补贴,解决缺房户1723户;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

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13856万吨,用自来水人口105万人,天然(瓦斯)气家庭用总量96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用量7844吨,公共交通营运线路27条,全年客运量10486万人次,营运中巴车286辆,全年客运量3170万人次。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当年职业介绍3.05万人。全市31.82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26.32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6.24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5.1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业保险机构发放失业金5963万元,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609万元。年末全市共有9.39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发放低保资金7343.4万元,增长22.5%;“两节”送温暖工程援助8047人次,发放援助资金161万元;农村救济4.78万人,增长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