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淮南市统计局

塑料制品     吨       2468    84.3

纱        吨       9149     2.7

布       万米      1189     2.2

乳制品       吨      13400    -11.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28.29亿元,比上年增长55.8%,投资额创历史新高。全年施工项目414个,当年新开工项目22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6个;工业完成投资87.52亿元,增长87.6%;在工业投资中:煤炭采选业完成投资49.43亿元,增长44.9%;电力行业完成投资30.58亿元,增长7.2倍。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顾桥煤矿、丁集煤矿、潘北煤矿、平电二期、洛电三期等进度加快。淮化集团老系统改造,20万吨浓硝酸扩建,德邦公司纯碱一期工程,华辰制药,润成科技,景丰纸业,合淮阜高速公路,淮南联大新校区等开工建设,张北煤矿,田家庵电厂30万千瓦机组,世振胶业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建、改建县乡道路408公里,完成了洞山西路、会战路、田东路、人民南路、山南新区等13条城市道路扩建改造工作,全年改扩建城市道路面积22.66万平方米。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1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房屋施工面积347.67万平方米,增长40.8%;其中住宅329.64万平方米,增长51.2%。房屋竣工面积103.22万平方米,增长0.4%,其中住宅95.15万平方米,增长8.6%;全年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5.5万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2万平方米,下降10.2%;其中住宅销售38.7 万平方米,增长 0.9% 。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全面旺销。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从城乡看,城市零售额66.46亿元,增长14.2%;农村零售额 14.75亿元 ,增长 12.0%。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7.69亿元,增长13.7%,餐饮业12.39亿元,增长14.3%,其他行业1.13亿元,增长12.5%。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全年共完成零售额 8.7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在统计的16类商品中,有15类增长。 食品饮料和烟酒类增长 59.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3.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7.5%,日用品类增长40.9%,医药类增长24.8%。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3715.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0.3%。其中出口2938.1万美元,增长13.0%;进口777.5万美元,下降31.0%。

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先后组织参加徽商大会,西洽会,厦交会和赴韩国、欧洲招商活动。全年实际到位外资146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0%;引进内资实际到位资金53.8亿元,其中省外资金45.9亿元。全年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区项目33个,其中外资项目25个。

旅游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93万美元,增长5.6%。接待国内外游客183万人次,增长15.4%;其中:接待入境国际游客5065人次,增长6.2%;外国人789人次,增长 28.9% 。全市星级饭店16个,星级饭店客房1065间。

七、交通和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市民用汽车37015辆,载客车19792辆,载货车13876辆,其中私人汽车9646辆。铁路客运发送量156.46万人次,货运发送量2906.43万吨,增长12.1%;地方交通公路客运量1884万人,增长4.7%;公路货运量1263万吨,下降1.9%;客运周转量131070万人公里,增长3.9%;货运周转量84200万吨公里,增长11.1%;水路货运量521万吨,货运周转量312600万吨公里,下降11.09%。 港口吞吐量 524万吨,下降11.04%。

邮政电信继续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3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69.86万门,增长25.0%;电话机用户数56.82万户、移动电话户数55.75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7.7%和27.0%;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话83部,移动电话81部。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8.75万户, 比上年增长16.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 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4.1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45亿元,增长33.1%;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增收较多。财政支出25.36亿元,增长29.7%;其中基建支出33843万元,增长53.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32975万元,增长2.8%;科技三项费用1771万元,增长56.2%。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333.4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0.8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86.18亿元,增加15.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18.79亿元,增加36.5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21.9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26.44亿元,增加29.47亿元;中长期贷款91.72亿元,增加24.90亿元。

保险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9855.97万元,比上年增长23.9 %。财险保费收入14296.22万元,增长25.4%;赔款支出8366.15万元,增长68.0%;赔款案件11777件,增长52.8%。寿险保费收入55559.75万元,增长23.5%;赔款支出2240.96万元,增长0.9%,赔款案件13669件,增长74.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 2005年共鉴定科技成果43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3项,国内领先水平20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淮南矿区特厚表土层冻结法凿井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刘庄煤矿冻、注、凿主动三平行快速建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三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36763万元,增长63.3%,实施科技项目375个,科技开发人员3058人。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淮揭牌,生物工程及新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通过省级验收,开展了第12次科技进步奖评选,再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末各类普通学校763所,在校学生47.02万人,招收学生12.31万人,毕业生12.02万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4692人,当年招生12522人。中专在校学生10151人,职高在校学生9921人,技校在校学生7043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04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1.65万人。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分别为99.38%和98.84%,高中毕业升学率为59.6%。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成人高校在校学生 1.3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