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1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2个,图书馆藏书23万册,档案馆藏资料18.28万卷(册)。在全省少儿文艺获得6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一个优秀组织奖;"十个一工程"深入开展,各项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日益提高,全年广播播放8753小时,有线电视用户达12.19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淮南日报》质量稳步提高,全年共发行1168万份。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有卫生机构563个,其中医院65个;医疗病床8638张,其中医院病床数7190张,卫生人员129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228人。卫生防疫工作取得新成效,各类传染病发病人数比上年下降3.1%。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市运动员在省以上各项比赛中,共获奖牌100枚,其中金牌29枚,银牌30枚,铜牌41枚,在省十运会上获团体总分第6名。群众性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2万人。 十一、环 境 保 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完成污染治理项目31项,完成投资4425万元,其中环保专项资金547万元,COD总量削减16.8%,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提高6.8个百分点。 2002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达80.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41.5平方公里。工业废水处理率99.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废气处理率97.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5个生态村的建设,开展了10个绿色小区的创建工作,命名了6所绿色学校。 2002年发生火灾508起,直接损失114.5万元。全年发生交通事故1565起,直接损失421万元。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户籍统计,全年出生人口2.52万人,出生率为12.05‰;死亡人口0.95万人,死亡率为4.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0.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33万人,非农业人口96.82万人。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当年四项手术1.75万人次(例),计划生育率97.97 %。 劳动力就业结构继续有所变化。年末全市职工总人数35.68万人,比上年下降6.5%,其中在岗职工26.66万人,下降9.5%。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工商劳动者达10.34万人。比上年有所减少;通过劳动部门职业介绍外出务工人员比上年增长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 %,比上年有所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较快。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706元,增长16.5%,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529元,增长17.8%。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45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8.1%;人均消费支出4303元,增长12.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6,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312元,增长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46个,拥有床位1922张,收养1560人。社区服务设施28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100个。第五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