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大开放主战略,一手抓抗击非典和抗洪救灾,一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拓进取,迎难而上,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的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0.5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亿元,下降9.7%;第二产业增加值87.0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65.7亿元,增长11.0%。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082元(约合978美元),比上年增加841元,增长9.0%。 物价总水平稳中略升。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7.8%,居住类价格上升2.8%,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上升2.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升0.1%,除此以外,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1.5%,衣着类价格下降3.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2.2%。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25.3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 40.7万人,减少1.3万人;第二产业42.4万人,增加0.9万人;第三产业42.2万人,增加1.1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6.1万人,比上年减少0.6万人。城乡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12.4万人,增加2.1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4万个。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4%。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列入省考核的24户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新列入省考核的85户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有20户实现了改制退位,实施企业破产2户,实现资产重组企业9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社会职能分离运作加快。乡镇企业改革取得新的进展,75户乡镇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完善,扩大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部门预算编制全面推开,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力度加大,政府采购得到强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城市建设投资获银行授信34.4亿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仍然不高,发展速度横向比还不够快;中小企业发展迟缓,民间投资启动较慢;因受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等。 二、农 业 农业因灾减产。受特大洪涝灾害影响,全年粮食产量52.5万吨,比上年下降40.7%,其中夏粮19.2万吨,比上年下降40.0%,秋粮33.3万吨,下降41.1%。蔬菜生产在精细品种增加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种植面积21216公顷,比上年扩大31.6%。 退耕还林和绿色长廊工程继续取得进展。全年造林面积4246公顷,比上年增长32.6%;育苗260公顷,增长2.8%;四旁植树469万株,增长8.6%;幼林抚育6541公顷,增长71.3%;成林抚育16801公顷,增长2.2倍。 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8.3万吨,比上年增长8.6%;禽蛋产量3.5万吨,增长5.2%;水产品产量4.4万吨,增长10.0%。全年生猪出栏48万头,比上年增长6.0%;出栏牛10.7万头,比上年增长2.8%;出栏羊21.4万只,增长14.0%;出栏家禽1185万只,增长10.3%。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8.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77369吨,下降8.7%;农村用电量37565万千瓦小时,增长12.3%;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88.9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长加快。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1.7亿元,增长13.3%,增幅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为近几年来最高增幅。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55.6亿元,增长7.8%;股份制企业完成50.3亿元,增长21.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10.1亿元,增长44.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2.1亿元,增长1.6倍。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61.8亿元,增长19.6%;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5.6亿元,下降1.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7%。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3.9,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5.4亿元,增长17.3%;实现利润6.0亿元,增长50.9%,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41.7亿元,增长24.5%,实现利税总额1.3亿元;施工工程0.3万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1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8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强劲。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1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增幅高17.1个百分点,增速是1997年来最快的一年,投资额创历史新高。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速明显,全年完成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5.9亿元,同比增长38.0%,比去年增幅高17.6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1.4亿元,增长54.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5.3亿元,增长25.2%。 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顾桥矿、张集北矿、丁集矿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京福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洞山东路等施工进度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电信通讯、供电系统设施以及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累计完成投资额达6.2亿元。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随着我市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我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7亿元,增长31.0%,其中住宅投资3.5亿元,同比增长31.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4亿元,同比增长4.4倍。商贸文化广场、金太阳广场、金湾名街、西城大市场等旧城改造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较好,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亿元,比上年增长9.2%。从城乡看,城市零售额48.8亿元,增长9.2%;县及县以下6.8亿元,增长9.4%。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0.5亿元,增长8.8%,餐饮业3.8亿元,增长14.1%,其他行业1.3亿元,增长9.7%。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食品饮料和烟酒类增长72.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6.3%,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14.8%,日用品类增长10.5%。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