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淮南市统计局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快速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42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4.1%。其中,出口2575.9万美元,增长48.1%;进口2847.9万美元,增长1.7倍。

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1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0.0%;引进内资项目63个,实际到位资金15.2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中国豆腐文化节,节庆期间签订经济合同金额25.9亿元,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

开发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拓宽引资渠道,发挥开发区的聚集和示范带动作用,引进外资取得新成绩。2003年开发区新批入区企业30家,其中外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42.0%。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81万美元,增长4.6%。接待国内外游客172万人次,增长7.5%,其中:接待海外游客3937人次,增长6.0%。全市星级饭店14个,比上年增长17.0%。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继续加快,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7.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增速较上年快2.8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铁路客运发送量107万人,货运发送量2396万吨;地方交通公路客运量1786万人,增长2.3%;公路货运量1285万吨,下降0.2%;客运周转量125020万人公里,增长5.7%;货运周转量75481万吨公里,增长7.3%;港口吞吐量451万吨。

邮政电信继续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50.6万门,比上年增长34.5%;电话机用户数36.1万户、移动电话户数31.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48.7%。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5.7万户, 比上年增长19.7%。城乡每百户拥有电话91.5部,每百户拥有手机51.9部。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亿元,增长15.8%,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增收较多。财政支出14.7亿元,增长21.3%,其中基建支出增长36.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14.0%,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增长91.1%。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8.7亿元,增长19.4%。其中,企业存款55.6亿元,增加10亿元,增长18.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8.2亿元,增加22.9亿元,增长15.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6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1亿元,增长5.0%。其中,短期贷款93.2亿元,增加1.4亿元,增长1.5%;中长期贷款37.1亿元,增加5亿元,增长13.5%。

保险业增长较快。全市保费收入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 %;人身险保费收入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 %。赔款和给付0.7亿元,增长7.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6亿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1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2003年共鉴定科技成果39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6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主要科技成果有:《综放采场围岩压力分布规律及巷道合理布局研究》、《沉降地层井筒破裂治理技术及工程实践研究》、《KSDK—30/30N矿用隔爆型多功能(可逆)手提式真空起动器》等。

科技兴市取得新进展。淮南市及凤台县、毛集实验区、田家庵区、八公山区、谢家集区、潘集区通过了科技部科技进步考核。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进一步加强,入住企业达12家,孵化项目涉及生物化工、新医药和电子技术等。命名3家科技先导型企业,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4个高新技术产品。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末各类普通学校691所,在校学生44.0万人,招收学生12.0万人,毕业生10.7万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3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当年招生1.1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4.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1.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较上年有所提高。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成人高校在校学生1.8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健康有序。2003年末全市共有文艺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1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2个,图书馆藏书23万册,档案馆藏资料17.1万卷(册)。文化艺术创作演出喜获丰收,剧本《少帅相亲》、推剧《挂帅出征》分别获田汉戏剧文学奖二等奖、全国戏剧“国花奖”;在首届“新苗奖”全国儿童舞蹈大赛中获得4个银牌,6个铜牌;在全省第三届少儿艺术节上获得8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十个一工程”深入开展,各项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日益提高,全年广播播放11020小时,有线电视用户达14.8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淮南日报》全年共发行946万份。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卫生机构332个,其中:医院67个;医疗病床8201张,其中:医院病床数6296张,卫生人员1157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287人。卫生防疫工作取得新成效,各类传染病发病人数比上年下降5.7%。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市运动员在省以上各项比赛中,共获奖牌110枚,其中金牌43枚,银牌33枚,铜牌34枚,举办县以上运动会15次。群众性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0.9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完成污染治理项目30项,完成投资4933万元,其中环保专项资金672万元,污染物总量平均削减3.8%。

2003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达82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43.5平方公里。工业废水处理率97.2%,工业废气处理率97.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6%。

到2003年末全市已建成12个生态村,6个绿色小区,命名了27所绿色学校。大中型建设项目100%做到了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小型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到80%以上。

全年全市发生火灾事故458起,直接经济损失92万元,比上年下降19.7%;发生交通事故930起,直接经济损失293万元,比上年下降30.4%。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户籍统计,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11.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9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58万人,出生率为12.27‰;死亡人口1.03万人,死亡率为4.8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