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内成功地举办了地举年中国国际吟诗节、“江南之花”企业文化节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2.45万册。艺术表演团体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5个。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2.7%,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3.6%。年末共有有线电视台、站30个。年末综合档案馆2个,档案资料11.43万卷册,总建筑面积4092平方米。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体制改革正式启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开工建设。年末共有卫生机构28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5个,个体办诊所113个。共有病床334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258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60人。其中医生2230人,护师、护士1900人。全年四苗全程接种率达99.9%,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10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参加省级青少年常规比赛中,我市共获得金牌34块、银牌23块、铜牌20块。在组团参加的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第八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自行车赛总决赛、全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和首届老年人运动会上均取得好成绩。中小学体育达标率保持较高水平。全市中学体育达标率为92.3%,小学体育达标率为99.3%。体育设施日益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承办了全国女子手球冠军杯赛、全省青少年击剑锦标赛、“浦东发展银行杯”省厅级领导干部网球赛等比赛,成功举办了“春秋杯”万人环湖长跑。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成效。年末共有环境监理、监测站7个,环境噪声达标区15个,总面积27.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10个,总面积44.2平方公里。人均绿地面积8.69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51%。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6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5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18%,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9.52%,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雨山湖分流工程成功实施引水灌湖,水质大为改善。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村、户建设,建成市级生态村6个。开展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的全面监测,覆盖范围达8400多亩,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124.09万人,比上年增加1.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65万人,非农业人口56.4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7:100。据抽样调查,人口出生率为10.5‰,死亡率为4.8‰,自然增长率为5.8‰。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4元,比上年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加快1.7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最高增幅;人均消费性支出6610元,比上年增长10.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7%。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32台,电冰箱99台,空调器95台,移动电话85部,沐浴热水器85台,照相机63架,影碟机57台,家用电脑20台。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22元,比上年增长7%,增速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近万元,为9690元,比上年增加1840元。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乡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27.71万平方米。其中:城镇88.48万平方米,农村39.23万平方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0.6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8.5平方米。 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年末经认定的职业介绍机构为51家。全年共对1.77万人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劳动部门共举办用工洽谈会82次。全年新增就业2.4万人,其中实现再就业1.4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1.2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78万人;有20.04万职工和8.1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26.31万人。低保管理继续规范,“应保尽保”进一步落实。全市在册享受低保户11223户、26673人。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福利类收养性单位34所,其中儿童福利院1所。共拥有床位1650张,年末在院人数1221人。社区服务中心11个,社区服务设施942个。 注: 1.本公报为初步核算数,最终核实数以统计年鉴为准。 2.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