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城市零售额89.4亿元,增长16.6%;县零售额10.7亿元, 增长16.5%;县以下零售额8.9亿元,增长15.5%。从行业看,批发业4.8亿元,增长18.0%;零售业86.2亿元,增长16.5%;住宿餐饮业16.8亿元,增长17.4%;其他行业1.2亿元,增长2.7%。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全面增长,完成零售额16.4亿元,比上年增长44.6%。食品饮料和烟酒类增长63.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3.7%,家用电器增长51%,日用品类增长16.0%,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9.6%,金银珠宝类增长37.4%。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921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出口3753万美元,增长3.5%;进口5458.6万美元,增长29.0%。 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先后组织参加徽商大会,西洽会,厦交会和中部六省招商活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01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7%;引进内资实际到位资金113.5亿元,其中省外资金95.1亿元。全年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区项目25个,其中外资项目2个;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总额489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360万美元。 旅游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国际旅游收入327.4万美元,增长5.7%。接待国内外游客330万人次,增长48.7%;其中:接待入境国际游客9103人次,增长29.2%;外国人3910人次,增长45.7%。全市星级饭店19个,星级饭店客房1422间。 七、交通和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稳定发展。全市民用汽车51798辆,增长17.2%。载客车29247辆,载货车18126辆,其中私人汽车17975辆,增长35.7%。铁路客运发送量199.5万人次,增长0.6%;货运发送量3362.5万吨,增长7.9%;地方交通公路客运量2239万人次,增长15.4%;公路货运量1379万吨,增长7.6%;客运周转量155424万人公里,增长14.6%,货运周转量86211万吨公里,增长0.4%;水路货运量806.6万吨,增长9.0%;货运周转量515244万吨公里,增长16.1%;港口吞吐量858.7万吨,增长16.1%。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98358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年末电话交换机容量73.9万门,增长3.6%;电话机用户数60万户,移动电话户数69万户;城市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话88.4部,移动电话162.6部;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话71部,移动电话77部;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8万户。 八、财政、金融、保险、证券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3亿元,增长18.5%;财政支出38.6亿元,增长24.0%。其中十二项民生工程支出2.3亿元,教育支出增长2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3.5%,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3.2%,医疗卫生支出增长60.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83.3%。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50.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0.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25.8亿元,增加16.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67.2亿元,增加13.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364.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3.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59亿元,增加7.7亿元;中长期贷款200.8亿元,增加70.0亿元。 保险证券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04829万元,比上年增长19.5%。财险保费收入23875万元,增长39.2%;赔款支出11446万元,下降1.5%;赔款案件27202件,增长69.6%。寿险保费收入80954万元,增长14.7%;赔款支出1488万元,下降5.3%,赔款案件9859件,增加3.4%。 证券市场累计开户99924户,增长64.8%,全年证券交易额791.3亿元,增长4.6倍。国投新集在上交所成功上市。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2007年共鉴定科技成果42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10项,国内领先水平1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复杂环境下浅埋大断面隧道超长水平冻结施工技术研究》,《EBH-120型悬臂式掘进机》,《葛根种植及深加工综合利用研究》获二等奖。年末有高新技术企业34家,企业总收入33亿元;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内部支出81004万元,增长101.7%,实施科技项目448个,增加15.8%;科技开发人员10067人;全年专利申请283件,专利授权量119件。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有检验、检测机构4个,完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2个,比上年增长20%;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5万台,增长8.8%;认定省名牌产品4个,市知名产品18个;制定、修定地方标准6个,其中省级地方标准5个;查处食品、建材、农资、特种设备、计量等案件282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有各类普通学校738所,在校学生48万人,招收学生13.2万人,毕业生12万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52111人 , 当年招生16420人,中专在校学生16544人,职高在校学生15680人,技校在校学生9373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9.9万人。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分别为99.9%和99.5%,高考录取人数首次突破万人,高考升学率为50.5%;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成人高校在校学生17446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7年末全市共有文艺表演团体4个(不含民间组织),文化馆8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4个,图书馆藏书27.7万册。各级综合档案馆9个;档案馆藏档案、资料41.7万卷(册),增长10.3%。艺术和创作演出取得新成绩。在第八届安徽省艺术节上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8个;花鼓灯舞蹈《瞧,这帮鼓架子》获全国“荷花奖” 舞蹈大赛银奖;少儿舞蹈《嗨!我的梦》获全国群星奖表演奖,在全国少儿舞蹈大赛中获2个金奖,2个银奖;成功举办中国淮南首届国际少儿艺术节。主题文化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广泛开展。面向基层,服务农村,建立村级活动室40个,三下乡演出654场,增长20.4%,送电影下乡862场,增长14.8%。 广播电视在创新中发展。全年广播播放15450小时,电视播放28876小时,广播、电视覆盖率均为100%。《淮南日报》、《淮河早报》全年共发行1273万份,增长2.0%。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卫生机构496个,医疗病床9993张,卫生技术人员1078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病床4.2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