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8 蚌埠市统计局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全年铁路客运量万人,比上年增长%,货运量万吨,下降%;全年全社会公路客运量万人,公路货运量万吨。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大,城乡通信网建设和技术层次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9亿元比上半年增长44.1%。年末全市电话机总数达万部,无线寻呼万户,移动电话17.5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5%,从经济类型看,私营、国有经济销售趋旺,分别增长42.1%和7%。分行业看,餐饮业较为红火,一直保持较快增幅,全年增长15.8%,批发贸易业增长5.4%,分地区看,其中:市完成41.5亿元,增长6.3%,县12.9亿元,增长7.9%,县以下16.4亿元,增长8.3%。各种经济成份在零售市场上所占份额发生变化,国有经济占17.5%,集体经济占24.2%,个体私营经济占44.1%

零售市场物美价廉,连锁超市、专卖店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成为人们购物的重要场所。一批我市形成了零售率商场、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相配套,有较强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市场网络。目前,全市共有消费品市场230个,批发贸易市场16个。

市场零售物价格仍在低位上平稳运行。从居民消费指数看,食品、衣着、家电等仍低于去年水平,而拉动物价指数上升的是服务类价格上涨所至。

七、对外经济

2000年,我市在外贸出口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灵活运用多种贸易方式,据外经贸委统计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亿美元大关,达1.23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1.1亿元,增长28%,进口完成0.12亿元,下降19%。全市出口商品国别(地区)84个,其中,对非洲出口占6.1%。对欧洲出口占29.2%,对南非出口占3.4%。对北美出口占25.2%。特别是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大幅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作用,天马纺织有限公司、灯芯绒集团有限公司、康联、实达服装公司、福康电池有限公司都取得到较好成绩。出口创汇累计完成9780万美元,平均收汇率98.7%

利用外资进一步加快步伐。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家。全年利用外资合同金额473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98万美元。协议引进国内资金7.57亿元,实际到位4.81亿元。肝通、导电膜玻璃等合资项目,当年引进并建成投产;华润啤酒、朝阳路大桥、新源热电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合作项目相继签约实施。

对外交流进一步拓展,全年接待来蚌埠旅游观光,开展经贸合作与交流的外贸、华侨等4016人次,与此同时,我市派出团组88个,186人次,对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开展经济贸易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6亿元。友好城市往来日益密切友好城市日本津摄市来访的友好、经贸、体育交流团组5个,42人次。派出访团88个,186人次,其中开展交流、专业技术考察、参加专业培训的团组和人员,占出访团组和人员的80%以上,并和兰州市地缔结为友好城市。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2000年全市财政部门严格执行财政收支预算,加大税收增管力度,全年实现财政收入(不含基金)21.1亿元,其中:地方收入完成9.1亿元。全年财政支出10.8亿元。

2000年,国家出台一系列金融宏观调控制措施,全市各金融机构执行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的力度,金融业运行平衡有序。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1.3亿元,比年初增加18.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5.8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储蓄存款增势强劲,余额94.54亿元,现金由同期投放转为回笼,投放亿元,净回笼现金9332万元。

保险业继续发展,2000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27349万元,增长12.9%,其中寿险收入实现保费收入19203万元,财险实现保费收入8146万元。

九、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实力增强,全民科技进步意识进一步加强,科技兴市战略不断深入。全年完成科技成果项,有3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年财政支出中科技三项费用482万元,增长32.1%,科技事业费267万元,增长3.5%。

2000年全市共有186所学校(初、高、完全中学)其中初级中学150所、高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33所,在校生达20.3万人,比上年增长5.7%,其中实践在校生为17.6万人,高中在校2.7万人;“两基”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全市共办脱盲班386个,组织7942名文盲、半文盲入学,办巩固提高班1290个,全市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8%。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入学率为97.6%,市区残疾儿童入学率为87.6%。

教师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9%,位居全省第一,初中教师学历率达95%,进入全省第三名。全年有5608名民师转为公办教师,平均第年新增财政供给的中小学教师1225人。

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组建了蚌埠市教育信息网站,全市有工类电教达标学校55所,49所实现教学合格学校。蚌埠一中、五河一中、蚌埠二实小被批准为省级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蚌埠二中被确认为国家级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目前,全市有实验室454个,语音室35个,计算机室84个,闭路电视系统17个,地面卫星接收站54个,校园播音系统40余套,配备各类微机3599台。

科教育科研素质教育,取得新成绩,高考连续七年攀高。全市有19项科研课题被省教委列为重点课题,占省级重点科研课题的10%,入选的课题在研究的范围和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有2个获省教委二等奖,3个被评为三等奖。五中制作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参选华东六省一市教学软件是获全省唯一一等奖科研项目。高考连续七年持续攀高,高考本科达线2475人,比上年增长55.5%,其中重点本科达线935人,比上年增长75.6%,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度。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艺术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市共拥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市级艺术研究所1个。完成了《蚌埠50周年文化篇》的稿件收集、编纂工作,编写《中国新时期三大文化发展概览》5800余字资料、征集承印中国民间歌曲38首,花鼓灯歌稿件1万余字。在省第六届艺术节上,我市参赛曲目获第一名,并获艺术节组委会致电表扬。公共图书馆4个,藏书35万册,当年新增加购书5184万册。市级图书新馆已经确定,并通过市计委会议,专家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图书总流通19.8万人次。广泛开展送戏下乡、送戏到基层活动,歌舞团和泗卅戏剧团全年深入厂矿、企业及农村演出180余场,观众达40万人次。市泗卅戏剧团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春雨滴柳》、《真情》等剧目,市歌舞团的《新世纪交响音乐会、》《马留柱独唱音乐会》、《戏曲小品歌舞综合晚会》等受到观众广泛先赞誉。中央电视台《九卅戏苑》播出,并被收入《中国戏剧精品库》,《贫女泪》、《杨八姐闯幽卅》等一批剧目被拍成电视片播出;在安徽省少儿艺术节中,我市参演节目共获得6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