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对外劳务合作稳步推进。全年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1051万美元,增长19%,在外人数1579人,增长12.4%。对外渔业合作营业额2064万美元,增长76.4%,在外人数1592人,增长91.1%。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旅游按照“一个品牌,三条主线、十大景区”发展思路,加快旅游精品建设,积极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功举办国际沙雕节、海鲜美食节、观音文化节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37.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18亿元,分别增长29.8%和43.2%。其中入境游客11.65万人次,创汇5974.4万美元,分别增长1.1倍和1.3倍。主要景点增长明显,普陀山、桃花、朱家尖等景点旅游人数分别增长25.3%、23.2%和19.4%。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国际旅行社1家,国际旅行社分公司3家,国内旅行社77家,旅游星级饭店56家。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总量稳定增长。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24.0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4%,其中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164.00亿元,增长15.9%,比五年前翻了一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5.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基建贷款57.39亿元,增长25.9%。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市制造业贷款57.35亿元,比年初增加12.4亿元,占全部贷款额的24.4%;海运业贷款18.98亿元,新增4.39亿元;房地产企业贷款18.25亿元,新增8084万元;新增个人住房贷款12亿元。保险市场平稳运行。2004年全市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7.30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1亿元,增长14.3%;养老金及寿险保费收入4.91亿元,下降1.0%。全年赔款支出1.41亿元,增长41.1%,给付支出0.99亿元,增长37.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302人,其中高级职称1595人,中级职称8367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39项,其中国家级12项,有3项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省级83项;全年获省市级政府奖的科技成果数29项,其中省级奖4项。 高新技术园区和产业稳步发展。2004年,进一步加快舟山国家海洋星火特色产业集聚区、普陀海洋高科技园区建设,启动了舟山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建设,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中心的培育。2004年,全市1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90亿元,销售收入6.52亿元,实现利税0.96亿元。 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年内有12只产品被评为舟山名牌,有14只产品被评为浙江名牌,目前全市有舟山名牌产品47只,省级名牌产品27只,其中水产品名牌16只。 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布局结构继续调整。至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招生4151人,毕业生1335人,在校学生10253人。其中浙江海洋学院在校学生7076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完成筹建实现招生470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学生2192人;普通中学61所,在校学生51625人;中职学校12所,在校学生14218人;普通小学年内撤销11所,目前为91所,在校学生50646人。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全市初中升高中比例为90.7%,高考上线率为91.3%,3-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92.0%,全年自学考试报考为28995人次。至年末全市有99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156所学校通互联网,110所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同时,航海教育培训园区、海洋学院扩建、舟山中学海洋科技馆等教育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面创建海洋文化名城,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东海明珠工程”和“海岛百花工程”等基层文化建设,文化艺术中心、舟山风情文化村等文化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年末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个,艺术表演场所2处,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4个,文化站43个,公共图书馆4个,藏书49.8万册,博物馆6个。2004年,全市城乡有线电视用户24.4万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全市模拟电视用户新增4690户,数字电视用户新增541户,数字电视用户总数达到2000余户,HFC宽带用户新增363户。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376个,医疗床位3415张,卫生技术人员4599人,其中医生2027人,护士1516人。城乡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6个,中心服务覆盖人口58.10万人,站服务覆盖人口31.12万人。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传染病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加强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开展“劣质奶粉”、无证散装白酒、农村集贸市场、虾米市场、学校卫生专项检查和整治。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初见成效,普陀、嵊泗共有19.72万人参加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全市共举办县级以上体育运动会128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36.76万人次。参加省级运动会共夺得金牌8枚、银牌10枚、铜牌5枚。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继续减少。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69145人,比上年减少2074人。全年出生人口6465人,死亡人口6201人,自然增长率为0.27‰。迁入人口19591人,迁出人口21888人,机械增长率为-2.37‰。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7元,扣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9%。人均消费支出9385元,实际增长4.6%,恩格尔系数为36.1%,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支出比重为34.4%,上升1.7个百分点。渔农村居民收入创历史新高。全年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2元,实际增长15.9%,为1995年以来渔农村居民收入的最高增幅。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34元,实际增长15.7%;渔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82元,实际增长16.9%。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单位数为3000家,参保人数13.2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5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单位3677家,参保人数17.36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人数22296人,有5408人领取保障金。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60家,床位2106张,收养1218人,其中社会办敬老院37所,床位1661张,收养975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84.0%和85.6%。城乡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达12328人,比上年增长5.3%,其中城镇保障对象2168人,渔农村保障对象1016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