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状况良好。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吸收力度不断加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1.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8.7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73.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10.3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62亿元。信贷有效投入继续增加,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39.9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6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0.1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5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9.9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97亿元。 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60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养老金及寿险4.00亿元,比上年增长63.9%。全年赔款支出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拥有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80人。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795人,其中高级职称1085人,中级职称737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5.1%和4.0%。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安排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省级项目69项、市级项目101项,年末已有28项科技成果通过市级以上科技主管部门组织的鉴定和评审。从培养和扶持高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入手,不断加大科技兴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力度,启动建设了“舟山水产养殖科技创新中心”、“舟山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定海挤出机械及其基础件科技创新服务中心”。“70KW潮流发电实用化技术研究”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科技兴海步伐不断加快,组织实施国家级涉海科技项目6项,省级科技兴海项目21项,共投入经费938万元,其中“岱衢族大黄鱼人工生产性育苗”项目的成功,在国内首次突破了野生岱衢族大黄鱼在自然海区的采捕、保活和人工育苗技术。 努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切实抓好知识产权和专利工作。全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12件,合同金额2100万元。专利申请量达到了75件,授权量为68件。 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2年全市拥有普通高校1所,招生2417人,毕业913人,在校生6260人;普通中学71所,招生18470人,毕业18302人,在校学生57282人;普通小学126所,招生8435人,毕业12913人,在校学生56153人。初中升高中段入学率82.70%,普通高中(职业高中)高考入学率80.12%,3-5周岁幼儿入园率88%,三残儿童入学率96.1%。高教自学考试全年报考达2.58万人次,有580余人获得本专科毕业证书。 全市中小学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撤并小学19所,撤并初中3所,新建初中2所,调整高中5所。浙江海洋学院扩建一期工程和千荷实验学校建设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田家炳中学组建工程开始启动,舟山航海教育园区已完成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信息技术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学校拥有计算机1.01万台,平均每12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生均拥有量居全省第一,有70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比上年增长22.8%。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3个,艺术表演场所2处,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4个,文化站44个,公共图书馆4个,藏书46.38万册。博物馆3个,档案馆5个。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有广播电台1座,节目6套,电视台1座,节目6套,城乡有线电视用户24.82万户,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和96%。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260个,医疗床位3127张,卫生技术人员3566人,其中医生1601人,护士1149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已建有15个社区服务中心,55个社区服务站,覆盖人口26.7万。预防保健工作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无偿献血量首次超过临床用血量,达到全国先进城市标准;妇幼保健各项指标保持高水平;农村改水改厕受益率分别为62.28%和46.03%。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共举办县级以上体育运动31次,全民健身运动285次,参加人数达5.05万人次。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达标率为99.05%,其中优秀率为28.44%。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在十二届省运会上共夺得11.5枚金牌、10枚银牌、12枚铜牌,创我市参加省运会比赛的最好成绩。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各类工作人员174人,各级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理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87人。 围绕“碧水、蓝天、绿色”三大工程,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声、空气等质量均保持良好状况,市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二、三类水质标准,全市空气质量平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其中达到一、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到98.1%。年末全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达35.2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5个,面积12.5平方公里。全市已建成21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其中2002年新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4个。 生态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2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态。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区(点)5个,自然保护区1个。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变动持续负增长。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22‰,死亡率为6.53‰,自然增长率为-0.3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977557人,比上年末减少3457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85元,比上年增长13.5%,考虑物价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4.1%;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59元,比上年增长5.4%,考虑物价变动因素,实际增长5.9%。2002年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91亿元,比上年增长8.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693元,比上年增长13.3%,考虑物价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3.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9.0%,渔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4.1%。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61平方米,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41.68平方米。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年末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单位2760家,参保人数14.3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单位2207家,参保人数10.42万人,各级劳动部门为1.45万人次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救济。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2643家,参保人数14.82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