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舟山市统计局

舟山市统计局

2003年3月8日

(编者注:统计公报公布的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年度定案数据请查阅当年统计年鉴。)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突出发展主题,坚持量质并举,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团结奋斗,开拓创新,顺利完成年初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在较高发展平台上继续快速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向舟山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综合

2002年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增速创自1996年以来的新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生产增势强劲,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国内市场活跃,市场物价运行平稳,外贸出口出现回暖,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4.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78亿元,下降1.8%;第二产业增加值51.97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59.30亿元,增长16.6%。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6.1:34.1:39.8调整为22.8:36.1:41.1,第二、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现。2002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710元。

市场物价总水平稳中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5%,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7%。(详见附表1)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职工10.98万人,比上年减少2.2%;城镇个私从业人员4.34万人,比上年增长8.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渠道不断扩大,全年共有5890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比上年增长48.9%。劳动市场不断完善,全年共提供就业岗位28649个,增长15%。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外向型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还不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和整体活力亟待提高。利用外资规模较小,水平较低。渔业转产转业困难较多,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二、渔业

渔业生产基本稳定。2002年面对资源衰退,捕捞空间缩小等不利因素的进一步影响,各级党委、政府把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放到突出位置,积极启动捕捞渔民“双转”工程,通过加快结构调整,主攻海水养殖,大力开拓远洋渔业,全市渔业生产基本稳定。2002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24.61万吨,比上年下降3.7%,其中,地方渔业产量121.90万吨,下降4.2%。全年实现渔业产值64.13亿元,比上年下降2.3%。

远洋渔业出现恢复性增长,水产养殖快速发展。全年远洋渔业产量13.30万吨,增长9.5%,其中地方远洋渔业产量11.01万吨,增长7.6%。海水养殖业发展迅猛,面积进一步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2.11千公顷,产量9.07万吨,其中海水养殖面积9.94千公顷,产量8.3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0.4%和32.2%。海水养殖产值9.41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2.3%上升到14.7%。全市海水养殖面积中,浅海养殖、围塘养殖、滩涂养殖面积分别达到1367公顷、5138公顷、3434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28.7%、20.4%和17.2%。

渔业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拥有机动渔船10333艘,比上年减少4.1%。渔船总吨位88.60万吨,总功率150.99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减少0.8%和1.3%。

三、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农业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年实现农林牧业总产值8.73亿元,比上年下降9.2%。

粮食作物生产大幅调减,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42千公顷,产量6.60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2.7%和12.6%。其中早稻种植面积0.39千公顷,产量0.20万吨,分别下降40.0%和43.4%;晚稻种植面积6.75千公顷,产量4.37万吨,分别下降12.7%和11.1%。蔬菜生产形势较好,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1.03千公顷,产量21.17万吨,分别增长1.7%和2.3%。花卉苗木、茶叶、瓜类等种植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粮经产值比例(以粮食为1)由上年的1:4.69调整到1:5.36。畜牧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主要传统畜禽产品产量增加,鹌鹑、奶牛等节粮食草型畜禽饲养蓬勃发展。全年肉类产量1.39万吨,同比增长8.0%;家禽存栏119.16万羽,与上年持平;禽蛋产量0.73万吨,增长8.3%;牛奶产量0.17万吨,增长22.1%。(主要渔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2)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2002年全市累计投入包括标准海塘建设在内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01亿元,全年改造低产田0.9千公顷,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5千公顷,新增除涝面积0.02千公顷,疏浚河道52.6公里。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9.61万千瓦,同比下降1.9%。农村用电量3.4亿千瓦时,增长11.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869吨,比上年下降14.0%。

四、工业、盐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0.13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7%。实现工业增加值42.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工业增长拉动全市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贡献份额达到46.1%,工业在全市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产值120.06亿元,比上年增长24.0%。个私工业蓬勃发展,全年完成产值116.03亿元,增长36.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1.0%,增速高出全市工业平均增幅13.9个百分点。重点骨干企业生产形势喜人,全市23家产值上亿元的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0.3%。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工业品产销率为95.7%。

三大岛和工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三大岛重点扶持政策成效明显,金塘、六横、衢山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1.66亿元、8.60亿元和3.30亿元,分别增长26.4%、22.2%和39.9%。市重点发展的六大工业园区全年完成工业产值32.19亿元,增长58.5%,增幅高出全市平均35.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市列入考核的384家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58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实现利润4.08亿元,增长57.5%,亏损企业亏损额0.50亿元,同比减亏54.4%。384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考评得分为169.63分,比上年提高26.91分。十一项考核指标均好于上年水平,总资产贡献率由7.59%上升到8.99%,资本保值增值率由103.64%上升到117.26%,资产负债率由64.17%下降到60.84%,流动资产周转率由1.74次/年提高到1.90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由2.69%上升到3.69%,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2818元/人提高到52923元/人,产品销售率由95.00%上升到95.33%,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由93.85%上升到96.88%,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由-2.43%上升到15.33%,亏损率由29.76%下降到10.92%,新产品产值率由4.84%上升到6.4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详见附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