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舟山市统计局

舟山市统计局

2004年3月5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积极发挥“六大优势”、大力推进“六大建设”,克服了非典疫情和特大旱情带来的困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提前实现“十五”计划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1.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16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70.32亿元,增长27.5%;第三产业增加值68.34亿元,增长13.3%。第一、二、三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22.5:36.5:41调整为19.3:40.9:39.8,第一产业比重首次低于20%,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分布格局。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跃上了新台阶。200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63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2132美元。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实现预算内财政总收入1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收入11.39亿元,增长31.8%。

价格总水平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3%,商品零售价格上升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0.1%。(详见附表1)

劳动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职工10.30万人,比上年减少6.2%;城镇个私从业人员4.70万人,比上年增长8.5%。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净增就业岗位5226个,共有5489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要素制约加大,特别是水、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紧缺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城乡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渔民转产转业困难较大、增收较难;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总体上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存在。

二、渔业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突出渔业结构调整主线,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稳定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两大目标,渔业生产在困难中保持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24.4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地方渔业产量117.59万吨,增长4.2%。全市实现渔业产值65.53亿元,增长2.4%。(主要水产品产量见附表2)

渔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国内捕捞继续调减。全市国内捕捞产量95.99万吨,比上年下降6.1%。海水养殖持续快速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2.90千公顷,产量11.7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0.57千公顷,产量10.9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30.7%。养殖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贻贝、大黄鱼、梭子蟹和南美白对虾等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养殖种苗和饲料的科技攻关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深水网箱及普通网箱产量分别达到1589吨和1973吨。远洋渔业进一步拓展。全市实现远洋渔业产量16.79万吨,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地方远洋渔业产量10.23万吨,增长17.5%。

积极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渔业捕捞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拥有机动渔船9841艘,比上年减少4.8%。渔船总吨位85.94万吨,总功率146.85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减少3.0%和2.7%。全市渔业生产实际劳动力7.61万人,减少2.3%,其中捕捞专业劳动力比上年减少3785人。

三、农林牧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发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海岛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发挥,海岛特色农业逐步向优势产业迈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全年实现农林牧业总产值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生产继续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97千公顷,产量5.38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0.8%和18.5%。由于农业用地的减少,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蔬菜播种面积10.60千公顷,产量19.92万吨,分别下降6.2%和5.9%,蔬菜种植朝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海岛无公害蔬菜基地,市级标准化无公害示范基地面积达到437公顷。茶叶、果用瓜种植面积与上年持平,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16.0%。粮经产值比例(以粮食为1)由上年的1:5.36调整到1:5.95。生态林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封山育林和造林更新面积超过9千公顷。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生猪饲养量达29.89万头,比上年增长13.3%;肉类产量1.59万吨,增长14.2%;家禽存栏111.16万羽,减少6.7%;禽蛋产量0.65万吨,减少11.4%;牛奶产量0.27万吨,增长57.5%。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累计投入包括标准海塘建设在内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49亿元,全年引水工程引水量915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0.51千公顷,新增除涝面积0.02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6.51万千瓦,比上年下降1.8%。农村用电量5.02亿千瓦时,增长47.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278吨,比上年增长8.4%。

四、工业、盐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主导地位更加突出。自199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跃上100亿元台阶以来,仅用4年时间,产值规模就实现总量翻番,2003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40.10亿元,增长26.3%,增速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工业增长拉动全市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贡献份额达到45.3%。工业产销保持同步增长,工业销售产值232.15亿元,增长27.6%。规模工业核心作用进一步凸显,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53.52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4%,增长26.6%,拉动工业产值增长17个百分点。企业做大做强取得新成效,产值上亿元工业企业数由上年的23家猛增到35家,产值增长38.6%,高于全市平均12.3个百分点。个私工业继续蓬勃发展,全年完成产值140.12亿元,增长20.8%。工业用电保持高增长,全年工业用电量8.0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0.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附表3)

工业经济均衡性和集聚性明显增强。全市工业重点行业均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水产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和船舶修造业分别比上年增长23.9%、25.4%和35.9%,三大行业占全部工业产值达60.6%。三大岛工业发展迅猛,金塘、六横、衢山全年工业产值分别增长25.9%、26.2%和36.1%。市重点发展的六个工业区块全年完成产值52.55亿元,增长61.4%。临港工业大力推进,船舶、粮油、煤炭等一批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或即将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