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综合考评得分为179.36分,比上年提高16.86分。十一项考核指标中有九项好于上年水平,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由上年的117.26%提高到120.05%,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9071元/人提高到64305元/人,亏损率由14.73%下降到9.96%。利润税金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利润5.57亿元,增长45.5%。 盐业生产形势喜人。全年生产原盐26.18万吨,比上年增长70%,盐产品国家标准一、二级品率达到86.1%。全年原盐销售17.31万吨,比上年减少8.8%。 建筑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14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全市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28.60亿元,增长30.0%。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01亿元,比上年增长51.9%,创下1992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限额以上投资项目(投资规模在500万元及以上)完成投资86.63亿元,增长62.3%,城乡个私完成投资15.70亿元,增长38.8%。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从投向看,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年基础设施投资额50.10亿元,增长1.2倍,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1.1%。工业投资额23.09亿元,增长82.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额下降18.7%,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额24.27亿元和71.73亿元,增长80.7%和47.5%。 房地产投资小幅下降,市场依然热销。2003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8.19亿元,比上年下降2.7%。全年商品房屋竣工面积87.56万平方米,增长51.8%;销售面积74.98万平方米,增长44.3%,其中销售住宅面积65.7万平方米,增长49.4%;空置面积8.71万平方米,下降22.4%,其中空置住宅面积5.5万平方米,下降2.5%。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投资成效明显。2003年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39项(其中:续建16项,新增23项),共完成投资21.78亿元。其中大陆连岛工程桃夭门大桥、三大岛交通主干线、舟山污水处理厂一期、弘生集团引进喷气织机二期技改等17个项目年内基本完成。其他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舟山发电厂2号机组土建、安装基本完成,全市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省、市确定的改造建设任务,文化广场改造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中海粮油工业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78%,临城新区开发完成投资额4.8亿元,市行政中心完成工程量的60%。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基本稳定,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上半年交通运输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运行出现波动,但恢复较快,全年交通运输货运稳定增长,客运小幅下降。2003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3777万吨,比上年增长15.7%,货物周转量196.44亿吨公里,增长43.9%,其中陆运3.22亿吨公里,增长1.5%;水运193.22亿吨公里,增长44.9%。完成旅客运输量7505万人,比上年下降3.5%,旅客周转量14.81亿人公里,下降4.9%,其中陆运10.40亿人公里,下降1.9%;水运4.41亿人公里,下降11.3%。全市海运运力达到90万吨,比上年末净增20万吨。普陀山机场起降飞机4472架次,旅客吞吐量26.03万人次,货物吞吐量0.22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0.2%、13.8%和12.6%。港口货物吞吐量再创新高,全年突破5000万吨,达到5722万吨,比上年增长40.7%,连续5年排名全国沿海港口第九位。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各类业务推陈出新。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41亿元,比上年增长32%。年末城乡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达41万户,增长24.2%。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35.9户/百人提高到42.2户/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43.66万户,增长20.5%。移动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37.1户/百人提高到45户/百人。数据网络服务高速发展,年末全市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达12.08万户,比上年增长70.6%。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2003年,我市消费品市场虽遭受非典疫情影响,但整体运行良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1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7.4亿元,增长12.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7.7亿元,增长1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4.6亿元,增长11.7%;餐饮业零售额10.06亿元,增长12.1%。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为50.12亿元,增长11.8%,比重达66.7%。 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连锁业不断发展,规模效应初显。年末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连锁总店数5个,连锁门店数89个,实现商品销售额(包括批发和零售)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商品交易市场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08个,全年成交额48.2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6个,比上年增加1个。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贸易全面快速增长。全年地方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进口0.81亿美元,增长55.7%;出口5.40亿美元,增长21.5%。 出口的主体结构不断优化。生产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全年出口额分别为2.84亿美元和1.76亿美元,增长35%和41.5%。出口市场布局适时调整,新兴市场不断开拓。对日本、美国出口出现下降,出口额1.83亿美元和0.37亿美元,分别下降2.4%和19.7%;对韩国出口额1.35亿美元,增长1.6%;对欧盟出口逐步恢复,出口额0.39亿美元,增长1.3倍。对东盟、东欧新兴市场的出口力度加大,共出口0.70亿美元,增长1.8倍。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水产品出口4.56亿美元,增长22.7%。其中精加工水产品出口1.85亿美元,增长61.1%,占全部水产品出口的比重达40.6%。工业品出口0.82亿美元,增长15.2%。其中纺织品、化学制品、运输机械等工业产品的比例上升。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0个,比上年增长1.3倍,协议利用外资5052万美元,增长1.8倍,实际利用外资1755万美元,增长2.4倍。外商投资的大项目有新的突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的33个项目中,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4个。外商投资企业追资明显增多,追加总投资额2398万美元,增长82.5%。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渠道不断拓宽。2003年,全市国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20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倍。外派劳务人员1195人,增长40%。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个,总投资额282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