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市年末户籍人口245.61万人,比上年增长0.32%。其中,男性人口128.8万人,女性人口116.8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44%和47.56%。全年出生人口2.92万人,出生率为11.92‰;死亡人口1.89万人,死亡率为7.7‰;全年净增人口1.03万,自然增长率为4.22‰。全市计划生育率97.2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14元,比上年增长10.9%。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市区为35.4%,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农村为45.1%,上升3.7个百分点。市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8.6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4.73万人,比上年增加1.41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9.55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5.1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4.5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0.56万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职工分别为7.78和5.65万人;年末享受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498人。 社会福利事业成绩显著。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92个,拥有床位7617张,收养各类人员4769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11个,安置下岗人员1875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年末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4759人和4.56万人,全年投入保障资金4085万元,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中应保尽保的目标。 十二、资源与环境 能源消耗率有所降低。2004年,全市万元GDP耗电1792千瓦时,比上年降低7.2%;耗水61.89吨(建设局口径),下降2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的综合能源消费量从上年的1.80吨标煤下降到1.75吨标煤,降低3.0%。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污染源治理投资8628万元。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2.3%、98.78%、92.98%。噪声达标区29.49平方公里。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生态市规划体系已经形成,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完成规划编制的设区市。全市已建成市级生态示范乡镇40个、生态示范村80个。常山县同弓乡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开化县齐溪镇、江山市碗窑乡和常山县东案乡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 清洁生产理念得以推行。2004年,全市共有4家企业获得省级“绿色企业”称号,累计14家;10家企业清洁生产工作通过省级阶段性审核验收;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有9家,累计24家。全市已有7个社区获省级“绿色社区”、19所学校获省级“绿色学校”、4家饭店获省级“绿色饭店”、1家医院获省级“绿色医院”命名。 绿色品牌创建有了新的突破。全市已建成各类绿色、特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基地510个;新增了27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44个省级绿色农产品,新增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的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44个,获得国家有机、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共有17个,另有2个通过国外有机食品认证;江山市、龙游县已被列入全省30个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 十三、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公用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80.26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6.7%;城市人口61.68万人,增长2.1%;全年新增道路面积181.98万平方米,增长12.8%;全市公交营运线路总长度达505公里,公交营运车辆568台;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8620万人次;年末有出租汽车650辆。全市日供水能力114.28万立方米,全年供水量17561万立方米。全市使用燃气居民家庭用户16.86万户,其中:液化气用户15.31万户,人工煤气用户1.29万户,天然气用户2622户。全市现有污水处理厂3座,日处理污水9.62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8.4%。全年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31公顷,建成区绿地率27.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9平方米,增长22.7%。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