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市新立项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834项,其中国家级71项,省级381项,市级382项。获2007年度省科学技术奖10项,2008年度市科学技术奖80项、科技合作奖3项。首次评选金华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有两人获此殊荣。全市新认定创新型企业18家,其中省级8家、市级首批10家。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5家,省级14家、市级28家。 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20家,其中国家级70家、省级88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0多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新组建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4家、市级29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71只,其中省级45只。金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5.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园区国家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被评为2008年度三个省级优秀科技企业孵化器之一。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增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6家、市级15家,新培育水生蔬菜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家,组建省农业科技研发中心8家、市级10家。 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成功举办第九届金华工科会,市政府与国内6家大院名校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全市企业与院校所新达成科技合作协议159项、协议投入科技经费5.4亿元,成效超过历届。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进程加快,成立了科技园理事会和管委会,首家引进西交大模具研究所组建金安交通模具技术研究所。网上技术市场年成交额3.6亿元,科技信箱新建站点2253个、发展注册用户22444个。 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0家、市级26家,全市新申请专利7463件、授权5073件。入选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位居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地级市第13名。 全市新增浙江名牌产品64只、金华名牌产品110只。质量指数比上年提升了0.59达95.56,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88.68%,特种设备定检率、登记率和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5%以上,计量器具强制检定62.5万台件。企业参与制订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70项、地方标准212项,重点产品可采用国际标准采标率达85%以上。成立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2个,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个;确认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8家、通过计量检测体系企业及计量检测能力企业110家,7家企业被批准为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通过7项省级、5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推广项目现场评估考核工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面积新增6.44万亩,达到165.16万亩。全市“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通过省政府的阶段验收评价。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2008年末全市拥有艺术专业团体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剧院9家。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座。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23%和99.54%。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开通了数字电视,发展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6万多户。 全市共培养健将级运动员1人、一级运动员9人、二级运动员125人,一级裁判员18人、二级裁判员43人。在国家级及以上比赛中共取得金牌9枚、银牌6枚。杜剑平在北京残奥会上夺得4金1银1铜,并7次打破世界纪录,创造4项新的世界纪录;蔡力在北京奥运会上打破4×100米自由泳接力亚洲纪录。组队参加了24个省级青少年体育比赛,共取得金牌43枚、银牌74枚、铜牌59枚。 举办14项市级青少年体育竞赛,有170多支代表队近250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市区成功举办了全国男排大奖赛、“八婺杯”全市首届男篮锦标赛、中-塞篮球对抗赛、全国桥牌混双公开赛等高水平体育比赛。 全市共创建省级体育强镇(乡)21个,扶持建设新农村小康体育村500个,创省级青少年俱乐部10个、省级社区俱乐部3个、省级村级俱乐部13个、省级先进体育社团1个、省级非奥运动项目训练基地1个。全市共有12所学校被命名为省级首批体育特色学校,1所小学被命名为首届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市体校通过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检查,金东和浦江少体校被评为浙江省县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2.978亿元,共筹得体育彩票公益金2400多万元。市体育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征地拆迁和概念性规划工作。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1个(不含诊所等,下同),其中医院、卫生院(含社区服务中心)252个,妇保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6个;全市实际开放床位数13766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含社区服务中心)13077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923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178人,注册护士6176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0个,总人数493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0个,总人数351人。另有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193个,卫技人员2170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共达349.04万人,平均参合率为93.31%。全市共有艾滋病初筛实验室47个,确诊实验室1个。 十一、环境保护 新“811”环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动顺利启动实施,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良好成效。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53.9平方公里。金华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3%,其他市辖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都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全市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221.87千公顷,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100.49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61.3%。义乌市获得“浙江省森林城市”称号。全市共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8个,省级生态乡镇45个,市级生态乡镇82个,市级生态街道1个。全市共有沙金兰等23个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水质基本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建成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森林公园12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8年全市出生人口46620人,出生率10.13‰,人口自然增长率3.19‰。年末总人口461.41万人,其中市区92.38万人;非农业人口105.31万人,其中市区31.48万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55人。 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08元,比上年增长7.8%;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比上年增长1.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64元,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54元,增长7.2%。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32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52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9.82平方米,增加0.92平方米。 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10个,社会福利床位数14872张,收养各类人员10544人。全市共有低保对象6.01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8527.45万元。全市共筹集医疗救助资金2802.6万元,实际救助8419人次,发放救助金2770.85万元。全年发放救灾款2113万元,救济灾民13万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为97.8%,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为97.7%。社区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建立街道服务中心30个、社区服务中心(站)222个、社区服务网点4622个,建立捐赠接收站(慈善超市)75个,建立避灾场所190个。全市共有享受抚恤优待的对象15908人,发放抚恤金9170.7万元,义务兵优待金2881.5万元,困难补助经费361.26万元,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金1342.21万元,城镇退役义务兵自谋职业率达到97.2%。发行社会福利彩票2.9亿元(不含义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