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7 金华市统计局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列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852项,同比增长9.2%,其中国家级27项、省级462项。获2006年度省科学技术奖14项,等次和奖项为历年最高水平。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8家、其中国家级7家。认定首批省创新型企业5家,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47家。新组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8家,兰溪天然药物、东阳磁性材料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运行良好,永康汽摩配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通过省级认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312亿元。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增省、市农业科技企业30家,农业科技研发中心20家,首批认定11个市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成功举办第八届市工科会,新达成科技合作项目173项,参会人数达646人超过历届。网上技术市场年成交额近2亿元,科技信箱新建站点上千个、注册用户过万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工作全面展开,新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单位2家,省、市专利示范企业28家。全市年申请专利6370件、新增授权专利5023件。东阳市跨入浙江省科技强市行列,磐安县被科技部列为全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武义县被省科技厅列为省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县。

质量技术监督成效显著。全市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0只、国家免检产品23只、浙江名牌产品65只、金华名牌产品140只。质量指数比上年提升了0.39达94.97,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同比提高2.6达89.48%,特种设备定检率、登记率和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5%以上,计量器具强制检定23.3万台件。企业参与制订国家标准61项、行业标准56项、地方标准138项,21个行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覆盖率达95%以上,10只国家级高新产品标准转化率达100%;筹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2个,已批准成立1个;确认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7家、计量检测体系企业及计量检测能力企业100家,5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通过省级验收;新申报地理标志产品4只已由国家质检总局公示,金华火腿有效实行防伪标记、统一编号、网上公布等规范措施。全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通过省政府及省质监局验收。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末全市拥有艺术专业团体6 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剧院8家。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座。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22%和99.52%。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开通了数字电视,发展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7万多户。

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比赛中共夺得金牌81枚、银牌72枚、铜牌75枚,有8人次破7项市纪录;在国家级及以上比赛中共夺得金牌9枚、银牌6枚、铜牌7枚。培养二级以上运动员182名,二级以上裁判员83人。首次组队参战第六届全国城运会获得1金2银1铜,金牌数列全省第四。承办2007阳光体育进校园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活动,被评为全国最佳赛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市举办迎奥运启动仪式10次,大型“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45次,各类群体活动160多次,参与活动人数达80多万人;29个代表团2000余人次参加市机关首届运动会;创建省级体育强镇6个、先进街道2个、先进社区5个,市级体育强镇10个、先进街道7个;全市扶持建成省、市级新农村小康体育村204个;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323人;推选出我市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候选人10名。体育产业逐步起步。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2.77亿元,同比增长14.1%;承办全国乒超联赛金华主场赛、全省青少年女子篮球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与中国移动金华分公司联合组建全球通金华女子桥牌队。大型体育设施有实质性进展。完成市体育馆、新华街游泳池改造和城市社区10项体育健身工程。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实施科教兴医战略,获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2项;市厅级49项,其中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6项,市级重点科研项目9项,一般科研项目34项。2007年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9项,省中医药创新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2项。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65个(不含诊所等),其中医院、卫生院(含社区服务中心)274个,妇保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个。全市实际开放床位数13294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含社区服务中心)1257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837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088人,注册护士5731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含一个预防保健中心)11个,总人数486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0个,总人数359人;另有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345个,卫技人员221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共达340.92万人,平均参合率为88.59%。全市共有艾滋病初筛实验室38个,确诊实验室1个。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实施金华江流域“碧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成效,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6.5%、97.5%。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70.9平方公里。金华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7%,其他市辖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都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221.87千公顷,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106.67千公顷,年净增森林蓄积20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61.3%。获得“省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全市共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7个,省级生态乡镇40个,市级生态乡镇60个,市级生态街道1个。建成金华市沙金兰等27个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水质基本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建成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森林公园12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07年全市出生人口47378人,出生率10.34‰,人口自然增长率3.1‰。年末总人口459.19万人,其中市区92.25万人;非农业人口103.31万人,其中市区31.35万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58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5元,比上年增长11.5%;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582元,同上年基本持平,食品、衣着、医疗、文教等日常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9.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1元,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41元,增长6.1%。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8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5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8.9平方米,增加1.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