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金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扎实推进“平安金华”建设,“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国民经济在转变增长方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统筹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进展良好,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228.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9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62.62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498.05亿元,增长13.6%。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5.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3.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2.2%,金融业增长22.8%,其他服务业增长12.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974元(按2006年均汇率折算为3384美元),增长12.7%。 价格总水平略有上涨。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2%,居住类价格上涨4.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2%,工业品价格上涨3.0%,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4.6%,房屋销售价格上涨0.7%(各类价格指数详见附表1)。 就业人数平稳增加。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43家,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393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012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比上年末下降了0.1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2:53.1:40.7变化为5.5:53.9:40.6,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对消费、进出口的依存度有所提高,投资的依存度下降。全市经济对投资、消费、进出口的依存度分别为41.1%、39.2%、40.1%,与上年相比,进出口的依存度上升3.4个百分点,消费的依存度基本持平,投资的依存度下降8.1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仍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环境承载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仍有待加强等。 二、农 业 2006年全市农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7.90亿元,比上年增长4.3%。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总播种面积256.7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147.92千公顷,总产量为83.20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3.1%和2.0%;棉花播种面积4.48千公顷,产量为0.66万吨,分别增长23.4%和22.2%;果用瓜种植面积10.72千公顷,产量为25.17万吨,分别增长30.4%和29.1%。油料播种面积为19.53千公顷,产量为3.28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5.1%和2.1%;蔬菜播种面积为43.99千公顷,下降4.9%;药材播种面积5.8千公顷,下降4.9%;花卉苗木种植面积9.34千公顷,下降5.2%。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的比重为76.1%。其它各种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主要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2)。 生态林业建设平稳推进。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1.895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72千公顷、迹地更新造林1.238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634千公顷;封山育林面积75.087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2.179千公顷;森林覆盖率61.3%。此外,创建市级绿化示范村4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9个,通道绿化518.655公里。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9.16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其中猪肉14.95万吨,增长3.2%。牛奶产量9.88万吨,比去年下降4.7%。全年生猪出栏207.49万头,增长2.1%;家禽出栏2406.94万只,下降1.3%。全年水产品产量5.27万吨,增长2.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7.4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17.6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19.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3.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0.03万吨,下降5.1%;农村用电量29.77亿千瓦小时,增长12.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8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7.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736.04亿元,销售产值1701.60亿元,分别增长26.2%、2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货值533.47亿元,增长22.7%,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1.4%。 企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加大,设备购置费增长68.0%,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增长14.9%。新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32.31亿元,增长59.7%,新产品产值率为7.62%;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详见附表3)。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综合得分为194.12分,比上年提高4.29分。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134.94亿元,增长21.4%,其中利润77.42亿元,增长25.2%。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利税分别增长13.4%、58.3%、18.8%。多数行业效益快速增长,纺织、金属制品、服装鞋帽、工艺品及其他、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六大行业实现利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53.6%。 建筑业较快发展。建筑施工面积9080.83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3339.33万平方米。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02亿元,利税总额22.87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200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4.95亿元,比上年增长4.0%,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58.66亿元,增长4.1%,回落4.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年限额以上非国有投资29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占限额以上投资的64.2%。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9.67亿元,下降8.7%;投资项目(单位)投资348.99亿元,增长8.8%。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第一、二产业投资较快增长,比重有所增加。在限额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01亿元,增长33.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4.23亿元,增长24.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31.42亿元,下降10.6%。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0.6:48.9:50.5。其中工业投资218.07亿元,增长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