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围绕产业集群的培育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着力提升优势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共新列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780项,其中国家级68项,省级341项。全市13项科技成果获得2006年度省科学技术奖,83项评为市科学技术奖。组织实施市创新重点项目88项,科技合作项目212项。新组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新培育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0家。新列市级以上农社类科技项目255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6项,国家转化项目2项。成功举办第七届工科会,共引进中高级人才103人,达成科技合作项目182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2项,实现零的突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6135件,其中发明专利453件;专利授权量达到4626件,同比增长85%。新培育国家级专利试点企业1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9家、市级15家,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 气象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新一代天气雷达正式投入业务试运行,继续实施中尺度自动气象监测网三期工程建设,2006年新建四要素自动气象站26个,全市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点总数达到82个,平均布点密度达到12km。全市地面测报错情率0.01‰;全年一般性质降水24小时预报准确率83.4%,温度预报准确率94.7%。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全市获得中国名牌产品8只、国家免检产品30只、浙江名牌产品70只、金华名牌产品126只。质量指数比上年提升了1.08达94.58,省级产品监督合格率同比上升6.11达86.88%。全市新获食品QS证书177张,累计共558张;特种设备注册登记6497台,在用特种设备定期检验量增长24%,特种设备严重事故率实现负增长。确认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0家、省级计量检测体系水平企业41家,全市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2项、省级验收5项。全面完成监督检查产品企业信息库建设,入库企业10901家。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市拥有艺术专业团体6 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剧院8家。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座。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7%和99.4%。全市除武义外全部开通数字电视,发展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2万多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比赛中共取得金牌58枚、银牌82枚、铜牌130枚,有13人次破14项省纪录、27人次破22项市纪录。在国家级及以上比赛中共取得金牌12枚、银牌12枚、铜牌10枚。全市有运动健将1人,一级运动员12人,二级运动员121人;一级裁判员61人,二级裁判员45人。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共夺得金牌64.5枚、银牌49枚、铜牌75.5枚,其中1人打破省最高纪录、7人次打破省年龄组纪录。游泳运动员蔡力在第十五届多哈亚运会上夺得4×100米男子自由泳接力亚军和50米自由泳季军。田径运动员童笑梅夺得全国田径锦标赛和全国田径冠军赛女子800米冠军。成功承办了“全球通杯”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暨第十五届亚运会选拔赛、“高恒杯”浙江省青少年拳击冠军赛。全民健身活动引向深入,完成市区社区“为民办实事”10项体育健身工程,建有健身苑点800余个。全市有7个镇(乡)通过省级体育强镇(乡)验收。建成省级新农村小康体育村24个、市级100个。全市共发行电脑体育彩票2.43亿元,同比增长26.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深化“诚信医院”创建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顺利。不断完善和巩固疾病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疫情监测网络和医疗救治网络。实施科教战略,获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1项,市厅级54项,其中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项,省中医药项目1项,市级科研项目51项。2006年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9项,省中医药创新奖2项,获市科技进步奖23项。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42个(不含诊所等),其中医院、卫生院342个,妇保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个。全市实际开放床位数12862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2183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740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8059人,注册护士5288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含一个预防保健中心)11个,卫生技术人员405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230人;另有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288个,卫技人员1974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共达329.90万人,平均参合率为87.6%。全市共有艾滋病初筛实验室33个,确诊实验室1个。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实施金华江流域“碧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2006年末全市8个监测站全部通过省级标准化验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6.2%、89.74%。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70.9平方公里。金华市区和义乌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89.3%和80.5%;其他市辖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都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6年全市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197.61千公顷,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73.33千公顷,年净增森林蓄积量18万立方米。全市共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7个,省级生态乡镇28个,市级生态乡镇49个,市级生态街道1个。建成金华市沙金兰等27个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水质基本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建成自然保护区1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11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06年全市出生人口47235人,出生率10.37‰,人口自然增长率5.11‰。年末总人口456.80万人,其中市区92.21万人;非农业人口101.18万人,其中市区31.33万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63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06元,比上年增长15.8%,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4.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37元,增长11.3%,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0.4%。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36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52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7.15平方米,增加3.0平方米。 民政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90个,社会福利床位数9199张,收养各类人员7898人。社会福利事业迈上新台阶。全市共有低保对象5.36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665.3万元。全市共筹集医疗救助资金1480.94万元,实际救助31585人次,发放救助金1425万元。全年发放救灾款1202.2万元,救济灾民9万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为97.8%,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为97.7%。社区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建立街道服务中心15个、社区服务中心(站)153个、社区服务网点1053个,建立捐赠接收站(慈善超市)75个。全市共发放义务兵优待金1400.8万元,城镇退役义务兵自谋职业率达到95.63%。发行社会福利彩票2.6亿元,增长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