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7 金华市统计局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实现全面突破。全市获得中国名牌产品4只、国家免检产品10只、浙江名牌产品62只、金华名牌产品68只,质量指数比上年提升了9.3达93.5。在用特种设备定期检验量增长16.7%,锅炉产品监督检验量增长31.3%,特种设备严重事故率保持零增长,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标准化工作实行标准审查专家负责制,清理了食品企业标准1839项,全市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4项、省示范项目17项、省级标准化管理示范市场1个,确认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家。计量服务推进41家企业建立计量检测体系,检定企业计量器具10万台(件),监督评定检验机构26家,监督检查食品检验机构19家。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三员四图”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得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质检总局和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末全市拥有艺术专业团体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剧院8家。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7座。广播综合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6%和99.3%。市本级开通了数学电视,发展了3个小区双向数字电视用户近300户。

体育事业上新台阶。成功举办了市第六届运动会,共有10人超11项省记录,27人10队破22项市记录。全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比赛中共取得金牌87枚、银牌92枚、铜牌114枚,其中在国家级以上比赛中共取得金牌12枚、银牌14枚、铜牌22枚。有135人达到二级运动员以上标准,有62人达到一级裁判员以上标准。我市有18名运动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第十届全运会11个大项、20个小项的比赛,夺得四金一银一铜,金牌榜居全省第四,实现了我市竞技体育在全国性比赛中的历史性突破。其中游泳运动员蔡力一举夺得50米自由泳、4×100米、4×200米自由泳接力等项目的三枚金牌,武术运动员张春燕获剑术和枪术全能金牌、南拳和南刀全能银牌。金江涛在世界举重青年锦标赛中夺得男子62公斤级冠军,成为我市第一个在世界级举重竞赛中取得金牌的运动员。柔道运动员邵丹在亚洲柔道锦标赛中赢得女子52公斤级铜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全年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量达1.93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建设,深化“诚信医院”创建活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展顺利。不断完善和巩固疾病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疫情监测网络和医疗救治网络。实施科教战略,获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1项,市厅级56项,其中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5项,省中医药项目4项,市级科研项目45项。2005年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10项,省中医药创新奖2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9项。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4个(不含诊所等),其中医院、卫生院343个,妇保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6个。全市实际开放床位数12596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195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694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766人,注册护士5134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含一个预防保健中心)11个,卫生技术人员405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152人;另有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917个,卫技人员1302人。全市共有艾滋病初筛实验室33个。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继续实施金华江流域“碧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2005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监测站8个,其中二级站1个、三级站7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6.5%、95.1%。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增长6.0%,噪声达标区170.9平方公里,增长20.38%。2005年金华市辖各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的年日均值都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金华市区和义乌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81.4%和80.4%,均达到城考及创模的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2005年全市实施生态公益林面积197.6千公顷,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47.8千公顷,累计净增森林蓄积量36万立方米。全市共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市级生态乡镇35个。建成金华市沙金兰等23个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各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水质基本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建成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3个;森林公园16个,其中省级以上森林公园4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05年全市出生人口52776人,出生率11.65‰,人口自然增长率5.78‰。年末总人口454.13万人,其中市区92.16万人;非农业人口99.1万人,其中市区31.36万人。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68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87元,比上年增长10.6%,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9.7%。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16元,增长9.9%,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9.0%。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4.6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76平方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4.15平方米,增加4.75平方米。

民政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92个,社会福利床位数9841张,收养各类人员8129人。社会福利事业迈上新台阶。2005年市区十件实事之一的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项目第一期工程占地58亩,设计床位1000张,总投资达4500多万元。全市共发放义务兵优待金1511.1万元;城镇退役义务兵自谋职业率达到97.5%。全市共有低保对象5.07万人,其中城镇4827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954万元。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率城市达100%,农村达90%以上。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为93.5%,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为96.35%分别比上年提高了8.3个和5.3个百分点。发行社会福利彩票1.6亿元,增长64.2%。创造社会福利基金约1000万元。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64.1万人,其中缴费人数52.7万人,比上年净增3.3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09万人,比上年净增3.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5.3万人;工伤保险27.1万人;女工生育保险11.3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23.95万人。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3)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老口径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