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金华市统计局

199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社会经济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的显现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继续坚持“三求”方针,围绕“改活、管好、调优、做大”的思路,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物价涨幅持续走低,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对外贸易继续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稳中趋好态势。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84.66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94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281.19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55.53亿元,增长6.8%。

市场物价低位运行。据抽样调查,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1.6%,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2%。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各级政府深入实施再就业工程,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所210家,比上年增加35家;净安置城镇失业人员7090人。年末下岗职工人数13257人,年末全市登记失业率3.24%,比上年降低0.09个百分点,仍高于全省0.04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199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17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上升0.78、0.39个百分点(见表1)。

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6991元/人,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提高6.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972元,比上年增长7.2%。

投资、消费比重有所提高,进出口比重下降。199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5.1%、28.9%,分别比上年上升0.9、0.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

农村经济改革进一步推进。“土地延包”工作顺利开展,“蔡卢经验”全省推广,“村务公开”制度普遍建立。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全市企业改制面和改制企业转机面分别达到91%、60%,其中市区分别达到93%和80%;深入开展了“学、创、增”活动,企业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财政、税收部门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了税收征管;金融部门加强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

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引向深入。社会保障、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开始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继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开始起步。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顺利开展。

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够高,产业结构欠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人员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减缓,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稳中有降,各种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见表2)。

林业生产发展良好。全市造林面积4507公顷,其中经济林248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2413公顷,零星(四旁)植树356万株。

畜牧业生产基本平稳。畜牧业生产结构有所调整,主要畜禽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见表3)。

渔业生产继续得到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9852吨,比上年增长7.4%。其中:鱼类产量36793吨,增长6.7%;虾蟹类312吨,增长13.5%;贝类2102吨,增长10.6%。其中名优新品种如甲鱼、罗氏沼虾、青虾等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劳动力4865万工日,比上年增长0.72%;完成土石方4874万立方米,增长13.7%;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3.19万千瓦,增长5.26%;农用拖拉机3.44万台;农用载重汽车3402辆,增长2.62%;排灌动力机械21.02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4.25千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1.83亿千瓦小时,增长14.3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83万吨,增长0.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在改革调整中保持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51.36亿元,比上年增长9.9%。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500万元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7.98亿元,增长0.4%;集体企业增加值18.36亿元,下降4.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20.05亿元,增长7.6%。在轻重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27.46亿元,增长0.1%;重工业增加值25.81亿元,增长1.4%。

工业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全市“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投入技改资金3.55亿元,实现新产品产值5.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4%,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2.24%上升为2.68%;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生了较大变化(见表4)。

工业经济效益总体趋好。据744家“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列入国家考核的七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91.75分,比上年上升1.59分;列入省考核的十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119.16分,比上年上升1.05分。其中:亏损率由上年的47.89%下降为44.80%,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312元/人上升为24454元/人,成本费用利润率由2.00%上升为2.42%,产品销售率由93.20%上升为94.10%,总资产贡献率由8.49%下降为8.02%,资本保值增值率由111.95%下降为105.27%,资产负债率由61.39%上升为62.24%,流动资产周转率由1.55次/年下降为1.49次/年,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由95.31%下降为94.66%,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由8.57%下降为4.25%。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9.83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全市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工程个数为5025个,完成房屋竣工面积804.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1%;工程质量优良品率46.7%,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6.52亿元,增长13.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升。1998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6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国有等单位投资59.94亿元,增长12.0%;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27.63亿元,增长8.1%;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4.07亿元,增长3.5%。

在城镇集体以上单位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3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更新改造投资8.03亿元,增长39.2%;房地产开发投资10.97亿元,下降0.4%;其他投资5.2亿元,下降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