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紧紧把握国际经济环境好转和国内经济出现重大转机的有利时机,积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着力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环境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阶段性进展,为绍兴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8.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创近五年来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02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35.22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309.53亿元,增长13.3%。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9.8:58.1:32.1调整为9.1:57.6:33.3。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万,达到21428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其中市区经济更是亮点频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8亿元,增速达15.2%。 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00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62亿元,增长42.8%(同口径对比)。 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到2002年底,全市原列入改制计划的1188家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已改制1177家,改制面达99.07%,其中市直原列入改制计划的十大系统的215家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我市在省内率先以较为彻底的方式拉开了深化市直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首批已有43家单位完成改制任务,其中第五人民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公立医院产权公开拍卖的单位。为深入打造服务型政府,全市已开展二轮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减少70.4%,核准事项减幅达50%,并及时启动了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核事项将进一步减少。同时积极推进行政服务机制创新,建立了工程招投标中心、机关财务结算中心、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等。 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正向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招商引资成绩卓著,技改投资热情高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逐渐形成;城市建设阔步前进,大城市发展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项改革积极有序推进;等等。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竞争力和企业整体素质均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二、农业 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开放型农业和科技兴农,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4亿元,增长5.0%。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农业又有新突破。全市大田结构调整面积达到288.36万亩次,比上年增长22.5%,大田粮经比由上年的52:48调整到42:58,经济作物比重首次超过粮食作物比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2.4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4.2%,粮食总产量100.01万吨,减少11.6%;蔬菜种植面积74.95千公顷,增长12.2%,产量252.52万吨,增长17.8%;果用瓜产量23.53万吨,增长8.0%;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0.17千公顷,增长95.6%。 林、牧、渔业发展良好。全年造林面积2178公顷,封山育林(郁闭度0.21以下地类)2914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3869公顷。茶叶、板栗等名特优林业产品发展迅速,竹笋、香榧等持平或略有下降。全年茶叶产量3.74万吨,增长16.9%;板栗1.04万吨,增长18.3%;竹笋干(鲜笋折干)2.3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香榧产量1345吨,略有下降。全年生猪出栏155.34万头,比上年增长3.3%,肉类总产量14.78万吨,比上年增长1.0%。水产品产量9.95万吨,增长8.9%。 科技农业跃上新台阶。全市加紧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温室工程、高科技园区工程、信息化工程、农民知识化工程、“绿色工程”等农业六大科技工程。2002年新引进国内外名优新品种307个;全市现有种子种苗基地45个,国家级和省级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增加到16个;全市建成15个农业高科技园区。各县(市)先后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全年水利设施总投资9.39亿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用人工415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154万立方米。到年底已建成水库539座,总库容12.91亿立方米。当年建成标准城防、标准堤防49.42公里,平原河网地区完成河道整治156公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9.42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4.2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6%;农用拖拉机2.87万台,比上年略有下降;联合收割机1754台,下降3.4%。 年末拥有耕地面积167.73千公顷,比上年末减少0.94千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33.72千公顷,减少5.10千公顷;旱地34.01千公顷,增加4.16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市区工业增加值51.55亿元,增长20.8%。全市2125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4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轻工业实现销售产值980.61亿元,增长21.8%,重工业实现446.06亿元,增长25.0%。工业企业产销率96.96%,比上年上升0.2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非公有制工业成为工业提速增效的重要力量。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5.68亿元,下降11.9%;集体企业实现176.40亿元,下降37.1%;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37.92亿元,增长11.5%;联营企业实现3.97亿元,下降7.4%;股份有限公司实现96.59亿元,增长48.7%;有限责任公司实现378.18亿元,增长68.1%;私营企业实现480.29亿元,增长24.2%,外商投资企业实现74.22亿元,增长35.2%;港澳台企业实现152.99亿元,增长86.1%。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2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实现利税146.73亿元,增长20.7%,其中利润总额94.55亿元,增长25.4%。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19.33分,居全省第二位。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128.43%,比上年提高12.5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2117元/人,提高17.1%;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10%,提高0.19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5.33%,下降0.0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5.38%,下降0.34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为2.69次/年,下降0.12次/年。 建筑业发展生机盎然。全年按工程属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为58.22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5%。本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23.69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年末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65.20万平方米,增长37.7%;当年竣工面积3393.31万平方米,增长35.0%。我市建筑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形势乐观。全市出省施工人数超过20万人,其中上海市场稳固发展,全年签证业务已达110亿元,占浙江进沪施工企业签证总数的52%,江苏、北京市场起步较大;全年建筑企业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总额6329万美元,增长12.2%。2002年共创市级“兰花杯”优质工程奖38项,省、部级优质工程42项,其中国优“鲁班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1项、浙江省“钱江杯”20项、上海市“白玉兰杯”19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