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系统加快发展,融资渠道趋向多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70.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0.6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9.64亿元,增加82.98亿元,居民人均储蓄达12446元。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95.1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9.48亿元。在新增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余额增加121.4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增加46.14亿元。外地信贷资金迅速流入。至2002年末,外地金融机构共向我市投入信贷资金余额84.31亿元,签发承兑汇票24.87亿元。 上市公司队伍迅速壮大。2002年卧龙科技、菲达环保实现国内A股上市,浙江永隆实现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浙江富润实现配股。截止2002年末,全市实现上市的企业已达13家,累计筹资51.39亿元,其中2002年筹资7.64亿元。 保险业务迅速健康发展。全市保险企业增加到11家,全年保险业务总收入19.26亿元,增长49.4%。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3.81亿元,增长63.9%;产险保费收入5.45亿元,增长22.1%。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达到2.07%和444元,分别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和146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喜人。全年我市研究开发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44项,评定市科技进步奖124项;全年申请专利1018件,比上年增长44%;授权专利491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7956项,成交金额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我市已拥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3家。同时,加快了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现已有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7家,占全省的24%;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5家。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全市已有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6家,占全省的31.5%。2002年全市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0.56亿元,实现利税55.20亿元,出口创汇9.26亿美元。 测绘、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气象服务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产品质量检测机构26个,产品抽查合格率和市场商品合格率分别为93.3%和43.1%;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单项授权机构3个,已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52项,全市共检定工作计量器具11.30万台件,其中强制检定6.33万台件。年末接通“121”声讯天气服务台6处。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已创建市高标准“普九”乡镇111个,省教育强镇79个,分别占乡镇总数的97%和70%,比规划提前两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高“普九”。基础教育各项指标进一步提高。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3.47%,小学升初中比例为100%,小学和初中巩固率分别达100%和99.9%。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的比例达89.84%,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高等教育开创新局面。文理学院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期扩建工程基本竣工;投资4.5亿元的文理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在校大学生突破1万人。多种形式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确定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17个。 民办教育成为我市教育新的增长点。全市现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学历教育学校54所,正在筹建5所,在校生达4万人。 希望工程成绩突出。全市希望工程受资助学生623人,增长79.0%;累计达到5171人。累计援建希望小学25所;已建成希望书库34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繁荣活跃。2002年末,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6个、群众文艺馆6个、文化站143个、公共图书馆5个。全年专业剧团共演出709场次,观众293万人次。市区及各县(市)相继建成城市广场或文化广场后,广场文化成为群众文化的亮点,全年组织广场文艺演出90多场,观众近130万人次。重大文化活动掀起新高潮,全市共组织重大节会文化活动20多次,均具有一定气势。群众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全市获省级以上大奖70多个。莲花落《徐文长追债》、舞蹈《快乐音符》等一大批佳作在全国、全省摘金夺银。 文化设施建设为文化名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按国内一流,省内领先建设的鲁迅电影城已经启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主干剧场绍兴大剧院、中国轻纺城大剧院建设进展顺利,辅助剧场改造加速实施。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日新月异。全年共公开出版报纸8种、杂志2种,出版份数分别为1.18亿份和3.0万册。年末有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5%和97.5%。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达97.03万户,当年新增7.72万户。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有各级各类对外开放的医疗卫生机构1001个(包括分支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320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665人,增长6.7%;注册护士3511人。年末有医疗床位9993张,增长0.3%。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94.55/10万;全市孕产妇死亡1例,死亡率2.62/1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17‰,婴儿死亡率6.57‰,均为历史最低水平。改水改厕扎实有效推进。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47%,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80%。无偿献血目标顺利实现。全市无偿献血4.12万人次,无偿献血量844.5万毫升,占临床用血量的105.3%。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全市上下掀起“创卫”热潮。2002年,我市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的验收。全市新创建市级及以上卫生镇6个,其中国家卫生镇1个,省卫生镇1个;新创建卫生村60个,其中省卫生村8个;已创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1个,覆盖人口132万人,覆盖率30.4%。 卫生设施建设加快步伐。卫生系统计划投资8.87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医疗机构总面积46.49万平方米,市人民医院主院建设、市妇保院东扩、市公共卫生中心建设、绍兴二院东扩已全面启动。全市多模式推进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已建立或正在建设的多种所有制医院7家,其中民营医院3家。 体育事业渐入佳境。在亚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勇夺4枚金牌,创历史最好成绩;省运会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摘取金牌44.5枚、银牌44枚、铜牌74枚,成功地实现了“争五”的目标;市五运会规模空前,并打破多项记录。群众体育向纵深阶段推进,全市新增健身路径52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已超过35%。学校体育以达标为中心,全市学校“达标”开展面继续保持100%,达标率达99.12%。 体育设施建设又上新台阶,并已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启动文化体育建设项目10多个,总投资近6亿元。成功承办2001-2002年CBA中国男子甲A联赛万马队主场比赛、中国-丹麦国际男排邀请赛、全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全国拳击冠军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