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07 绍兴市统计局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镌写新里程碑。6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授予我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在“创模”成功的基础上,我市正积极准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并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争取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城市”。

“碧水、蓝天、绿色”三大工程收效显著。2002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4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新创建了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6个,噪声达标区2个和扩大烟尘控制区2个。至2002年末,全市有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2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363.1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73.3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烟尘控制区面积10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29.74平方公里。

城市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4分贝。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初步形成,全年又有40余个生活小区和386家企业单位污水排入管网,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48%。

生态建设又有新建树。2002年新增省级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在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73.8平方公里。生态建设基本形成镇、村、学校、社区、工厂结合的发展模式。2002年,有10个村通过市级生态村验收,上报省绿色社区7个,建成市级绿色学校25所、省级12所、国家级1所,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5个。

环保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2002年,全市企事业单位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为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128项,完成限期治理投资1.07亿元,市政府投资建设的一批重点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相继投入使用。一期30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后,又投资5.6亿元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人口年报统计,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9.48‰、死亡率6.79‰,人口自然增长率2.69‰,比上年下降0.3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33.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2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首超60万,达61.15万人,增加1.23万人。全市户籍总人口中,男性和女性人口分别为219.93万人和213.66万人;全市有非农业人口90.91万人,占总人口的21.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2002年全市计划生育率99.14%(按计划生育统计年口径计算),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47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90元,比上年增长6.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7.0%、43.2%。

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现有住房使用面积23.3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3%;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3.42平方米,增长4.9%。

劳动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劳动力市场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全年共接受求职登记16.45万人次,介绍成功7.72万人次,安置城镇失业人员2.12万人。社区就业岗位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共开发社区岗位6320个。全市再就业培训后的再就业率达到62%以上。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69.3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参保60.4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54万人,其中在职职工参保22.78万人。其他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也明显加强。年末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6.70万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06万人和47.81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年末参保职工分别达13.04万人和12.60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45个;床位4168张,增长10.4%;收养2288人,增长1.6%。全市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66万人。全年新增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229人,至年底共有低保对象28597人,城镇、农村分别为4398人和24199人。全年优待优抚对象11653户,其中优待军属6524户;优待总金额2959万元。建立起各类社区服务设施45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7个,增长67.9%。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73万元,接受社会捐赠款3397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今后均以《绍兴统计年鉴》数为准。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附表2中工业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