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绍兴市五届一次党代会精神,克服了非典疫情、持续高温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据初步测算,绍兴市生产总值跃上1000亿元的新台阶,达1088.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创下近六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2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44.40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60.73亿元,增长14.0%。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8.6∶58.1∶33.3调整为7.7∶59.2∶33.1。全市人均GDP达25094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其中市区经济发展尤其迅速,GDP增速达18.1%。 财政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48亿元,增长34.0%。 体制改革稳步推进。2003年我市在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培育完善社会中介组织、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发展壮大“绍兴板块”以及其他配套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年末全市原列入改制计划的1188家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已有1177家完成改制,改制已达99.07%,其中,市直原列入改制计划的十大系统的215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任务。市产权交易中心、市建筑业招投标中心、市政府采购中心已顺利地完成归并。已完成第三轮审批制度改革,事项削减98项,其中审批事项削减7项,核实事项削减21项,审核事项削减70项。将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优抚、社会救助等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全市股份公司达到75家,为进一步壮大“绍兴板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用地减少;电力能源和土地供应的紧张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竞争力不强;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二、农业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田粮经比达到35:65,经济作物比重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重点发展花卉、名茶、香榧、特种水产等优势产业。 农业外拓基地扩大。全年新增外拓基地126万亩,比上年增长1.3倍。到2003年末,全市外拓农产品基地面积226万亩,外拓基地中以水产、茶叶、珍珠为主。 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扩大。当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88家,到年末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158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9家,新增6家。 农产品进一步绿色化。当年被认定为省级绿色农产品的有89只,省级绿色示范基地的有69个,有4只农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 林业、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32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36.43千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05.08千公顷,其中幼林抚育面积比去年有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54.9%。全年水利资金总投入14.72亿元,比上年增长54.8%;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用人工398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5507万立方米;年末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4.42千公顷;新建小型水库4座,塘坝13座,乡镇供水工程6处,受益人口近15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57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市2448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895.40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19.49亿元,增长44.2%,增幅遥居全市首位。从企业类型看,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公司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生产提速的主要力量,分别实现产值504.35亿元、654.31亿元、222.35亿元和104.42亿元,增速分别为29.4%、32.3%、40.4%和35.8%。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增速快于轻工业,全年轻工业实现产值1275.11亿元,增长26.0%,重工业实现产值620.29亿元,增长34.9%。 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44%,比上年上升0.4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呈现销售增速快于产值增速,外销增速快于内销增速的良好局面,出口成为拉动销售的主要动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851.33亿元,增长29.8%,比产值增速快1个百分点;实现出****货值500.01亿元,增长38.6%,比销售产值增速快8.8个百分点。 工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年末全市完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1家,当年新增15家。其中完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企业9家,新增4家;远东化纤集团完成销售收入52.1亿元,位居全市之首,取得了全市工业企业销售的历史性突破。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49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实现利税187.63亿元,增长27.9%,其中利润总额117.20亿元,增长24.0%。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23.33分,比上年增加5.98分,居全省第三位。 建筑业发展生机盎然。全年按工程属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为72.56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4%。本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0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766万平方米,增长44.2%;当年竣工面积5386万平方米,增长58.7%。我市建筑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形势乐观。全年新辟亿元区域性市场10个。上海市场继续保持全省进沪施工产值半壁江山的地位,全年新签证业务158亿元;北京市场有很大突破,2003年9月份成功举办“绍兴建筑业北京推介会”,有13家企业与北京有关单位签约工程合同15只,业务量达28.7亿元。我市建筑队伍遍布29个省、市、自治区。境外市场全年劳务承包额突破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全年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评出市级“兰花杯”39项,创浙江“钱江杯”24项,上海“白玉兰杯”25项,鲁班奖1项,各项建筑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和全国地级市首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5.03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其中限额以上投资504.77亿元,增长54.2%。 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2003年,全社会工业性投资322.18亿元,增长54.9%。全部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121.12亿元,增长60.2%;园区建设投资216.28亿元,增长112.1%;房地产开发投资74.47亿元,增长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