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7 绍兴市统计局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专利工作和科技成果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年专利申请量为1118件,授权专利量为715件。全年我市研究开发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43项,地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00项。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2003年全市新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33只,列入省高新技术产品65只,分别占全省的22.6%和19%;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46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9项,分别占全省的21%和23.2%。全市已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45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6家,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

高中段教育开创新局面。2003年全市新建成高中段学校6所。全市普高招生35604人,各类职校招生29325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90.8%,继续居全省第一。其中市区普高招生4970人,职校招生8917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市高考上线率和平均录取率分别达94.6%和86.8%。

高等教育谱写新篇章。正式启动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建设,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托普信息技术学院通过了省教育厅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合格评估。全市各类院校共招收全日制新生8443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达2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全市有12690人报考成人高校,共有114511人次参加自学考试。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迅速,全国共有26所网络学院在我市设立29个校外学习中心(点),注册学生11367人。

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职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5.5%、99.4%、98.1%、92.4%、79.1%,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占44.6%,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占42.6%,分别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市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1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撤并小学66所、初中10所、职校6所,校均规模小学达460人、初中达1082人、普高达2021人、职校达1510人。全市完成校舍基建投资5.6亿元,竣工项目87个,竣工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全市以县为单位实现教育城域网“校校通”,全年净增计算机5608台、多媒体380套,现有校园网364个、闭路电视系统220套,平均每14.4人拥有一台计算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群众文艺创作得到进一步繁荣。全年共获省级及以上奖项70多项,如书法作品“行书”获全国“群星奖”金奖,莲花落《又出洋相》获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等等。成功举办绍兴市音乐舞蹈大赛,全市新创作《相约绍兴》、《台门往事》等44只声乐、舞蹈、器乐类作品参加比赛。

文化产业继续稳步发展。举办了2003首届中国原创歌曲奖颁奖晚会等有较大影响的经营性演出活动;全市图书销售额完成1.8亿元,增长8%,利润增长20%。全市体育彩票销售突破1亿元。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日新月异。已有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全市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6%和97.5%,有线电视网络总长4.26万公里,当年新增9268公里。全年公开发行报纸8种,年发行量1.35亿份;出版杂志2种,年发行量2.7万册。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0个,其中医院32家、卫生院及分院301家;医疗床位11279张,其中医院8178张,卫生院2756张;卫生技术人员13461人,其中医生6992人,注册护士3784人。

抗非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全市排除非典可疑病人98例,未发现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防非工作得到了国务院、省政府的肯定和好评。

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全省投资最大(3.5亿元)、起点最高的民营医院——绍兴华宇医院于2003年11月8日建成开业。全市已经建立或正在建设的非公立医院已有8家。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猛,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42个,覆盖人口250万,覆盖率达5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诸暨、上虞两市试点顺利推进,达到了预定目标,覆盖率70%以上。

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计划免疫“五苗”覆盖率94.8%,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为308.66/10万。全市具有HIV实验资格的实验室数量增加到25家。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0.57/10万,婴儿死亡率6.8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56‰。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到91%,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4%。全市无偿献血比例10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举办了30多项体育赛事,承办了全国青少年拳击锦标赛,全国皮划艇马拉松冠军赛等全国赛事和浙江省青少年女篮、举重、散打等省级赛事。孟关良获皮划艇世界锦标赛第五名,已取得奥运会入场券;丁亦昕获世界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年龄组冠军。绍兴籍运动员参加全国男排甲A联赛等赛事,获得近10枚全国比赛金牌。参加省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全省青少年儿童比赛,三人制篮球赛等30多项省级比赛共获得40多枚金牌。全年我市参加省级及以上的比赛共获79枚金牌、44枚银牌、49枚铜牌。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城市建设开始起步。2003年8月,《绍兴生态市建设规划》在北京通过论证。在2003年10月份召开的市五届一次党代会上,“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市”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八大任务之一,正式写入了党代会的报告。

环保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污水处理厂、垃圾污染治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市、县合建投资6.5亿元的3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已进入设备和工艺调试,即将全面竣工投运;日处理污泥800吨、工业废弃物400吨、生活垃圾400吨的江滨热电工程开始筹建。

环保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加强对市域水质监测,我市分别投资300万和270万元,建成萧绍边界水质自动监测站和诸暨一浦江县际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使流域水质状况得到实时掌控。到2003年末,已建成省级生态示范镇7个,市级生态村31个,国家、省、市级绿色学校51所,省、市级绿色社区31个,省级绿色企业14家,全市共有13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环保成果显著。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分别为97.21%和99.72%;生活污水处理率50.4%。到2003年末,全市有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32个,烟尘控制区面积310.11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134.8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烟尘控制区面积10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面积60.58平方公里。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有301天。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