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生态建设有了新进展。新创建省级生态镇1个,市级生态示范村4个,至2001年末,全市有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各2个(其中绍兴县已经验收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镇8个,生态示范村17个。新增省级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在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513.6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5%。 加大了环保投入力度。全市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86项,完成限期治理投资0.53亿元。市政府投资建设的一批重点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其中投资5.15亿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30万吨/日)建成投运,出口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要求。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初步形成,全年又有36个生活小区和100余家企业单位污水排入管网。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4%。400吨/日垃圾焚烧处理示范项目投入使用。 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市区城市河道水质明显好转,已符合V类水功能要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分贝。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人口年报统计,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55‰、死亡率为6.52‰、自然增长率为3.04‰,分别比上年下降1.03、0.55和0.47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433.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8万人。全市总户籍人口中,男性和女性人口分别为220.01万人和213.26万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别为347.53万人和85.73万人。全市年平均人口为432.98万人。年末市区户籍人口59.92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1.10万人。 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2001年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9.06%(按计划生育统计年口径计算),比上年下降0.54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的新劳动力市场正式投入使用,日提供就业信息近1000条;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全市开发社区就业岗位5118个,全年介绍劳动者就业2.9万人;完成绍兴就业互联网的重大改版,使网上人才交流更为便利;失业人员再就业情况良好。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的失业职工达1.56万人。据市就业局统计,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其中市区为3.9%,分别比上年末上升0.1和0.2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社会保险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运行,初步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年末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51.8万人,增长31.4%;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37.73万人,增长3.0%;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3.36万人。年末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员达58.01万人,比上年略有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4元,比上年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43元,比上年增长7.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8%。但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相对比较困难。 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7.48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8.1%;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0.91平方米,略有增长。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进步。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166个,比上年末增加6个;床位3776张,增长28.2%。收养2252人,增长18.7%。城市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2848人;农村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7520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16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8个。全市销售福利彩票5095.5万元,筹集社会福利基金1042.8万元,接受社会捐赠855.9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今后均以《绍兴统计年鉴》数为准。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附表3中工业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