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绍兴市统计局

2001年,是新世纪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绍兴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把绍兴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的总体目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较好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引进外资和外贸出口快速增长,财政金融运行平稳,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25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478.99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262.75亿元,增长12.5%。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0.5:58.8:30.7调整为9.9:58.2:31.9。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万元,比上年增长11.4%。

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59亿元,增长45.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4元,比上年增长11.8%,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3%,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43元,增长7.2%。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社会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稳固,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产业竞争力不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资金、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城镇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农民增收不够稳定,城乡部分群众生活存在困难。

二、农业

农业生产以全省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契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1.25亿元,增长5.4%。

种植业进一步加大“减粮扩经”力度,结构有了新的突破。全市农田结构调整面积达到235.37万亩,比上年增长28.9%,大田粮经比达到52:48,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9.2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3.2%,粮食总产量113.18万吨,下降21.0%;蔬菜种植面积66.79千公顷,增长25.0%,产量214.39万吨,增长7.1%;花卉苗木种植面积5.20千公顷,增长63.9%。

林、牧、渔业发展良好。全年造林面积2524公顷,封山育林35109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6347公顷。茶叶、水果、竹笋等名特优林业产品发展迅速,全年茶叶产量3.20万吨,水果产量36.51万吨,竹笋干(鲜笋折干)2.33万吨,板栗0.8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2%、19.2%、7.0%和3.7%。全年生猪出栏150.36万头,比上年增长4.4%,肉类总产量14.64万吨,比上年增长4.9%。水产品产量9.14万吨,增长23.5%。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全市现有种子种苗基地41个,被确定为国家和省级的有6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1个,其中国家级2个。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快,各县(市)先后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水利设施总投资12.3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劳力395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100万立方米,建成标准城防、标准堤防80公里,河道砌坎及标准河道100公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1.01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1.20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0.01%;农用拖拉机2.94万台,比上年略有下降;联合收割机1816台,下降2.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0.99万吨,比上年增长10.6%;农村用电量56.33亿千瓦小时,增长15.6%。

年末拥有耕地面积168.67千公顷,比上年末净增0.05千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38.82千公顷,增加0.78千公顷;旱地29.85千公顷,减少0.73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2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20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国有企业实现产值29.94亿元,下降57.4%;集体企业实现289.24亿元,下降22.1%;股份合作制企业实现34.85亿元,下降23.1%;联营企业实现4.33亿元,下降1.3%;股份有限公司实现66.64亿元,下降4.6%;有限责任公司实现233.00亿元,增长101.2%;私营企业实现399.33亿元,增长64.4%,外商投资企业实现58.38亿元,增长33.1%;港澳台企业实现86.06亿元,增长3.4%。轻工业增长较快,全年轻工业实现总产值831.54亿元,增长16.6%,重工业实现370.39亿元,增长11.3%。

工业产销衔接基本稳定。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产销率96.68%,比上年下降0.1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产销率97.33%,下降0.13个百分点;集体企业96.98%,下降0.15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97.47%,下降0.59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94.05%,下降0.12个百分点,港澳台企业95.49%,下降1.34个百分点;股份合作制企业97.57%,提高1.34个百分点;联营企业产销率98.84%,提高8.50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产销率为96.81%和96.38%,分别下降0.09和0.3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据对全市1975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15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实现利税121.54亿元,增长16.4%,其中利润总额75.38亿元,增长24.8%。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217.20分,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5.74%,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3016元/人,提高4.74%;资产负债率为55.23%,下降1.04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为2.86次/年,提高0.02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99%,提高0.50个百分点。

建筑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年按工程属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为50.97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5%。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进入西部地区施工人员达6000余人,在西部地区市场产值全年达到18亿元。在上海的建安业务进一步扩大,在建工程产值达到104亿元。共有22家企业获得外经权,对外承接业务量达9.66亿元,同比增长18.6%。完成房屋施工面积525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173万平方米,全年创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52项,其中鲁班奖(国优工程)3项、钱江杯24项、白玉兰杯25项。全年创安全文明标化工程278只。全员劳动生产率11万元/人,提高19.2%,全行业实现利税23亿元,增长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