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7 湖州市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餐饮业持续红火。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2.96亿元,增长13.1%。大型零售企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27.37亿元,增长14.7%。新型流通业态快速发展,全年限额以上连锁总店门店数达84家,企业数增长27.3%,零售额增长16.9%。通讯器材、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用品、汽车、家电音像器材类、电子出版音像制品类、家俱类及石油制品类商品成为热点,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分别增长1.5倍、20.1%、29.2%、24.1%、21.9%、20.0%、1.5倍、2.1倍。年末全市拥有私家小轿车19904辆,比上年增加6290辆,增长46.2%。餐饮业市场发展步伐加快,2004年全年餐饮业零售额达到21.57亿元,增长26.1%。

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商品交易市场196个,市场成交额41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亿元以上交易市场35个,成交额316.6亿元,占市场总成交额的76.5%。

市场物价呈结构性上涨,食品类价格涨幅较高。2004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8%,涨幅创出近年新高,但低于5.0%的警戒线。食品、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烟酒及用品、衣着价格出现上涨,同比分别上涨12.0%、5.3%、3.6%、2.9%、0.7%,而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价格出现下降,同比下降4.0%、2.5%、0.4%。食品类价格上涨是居民消费价格出现较高涨幅的主要原因,食品类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3.3%。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坚持内外并举,抓好招商引资。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精心办好香港经贸发展活动周、南太湖科技经贸洽谈会和接轨上海活动周等重大招商活动,不断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项目的技术含量和质量。虽然土地、电力、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加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但全年利用外资稳步增长。2004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75个,协议外资16.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6%,实到外资6.11亿美元,增长13.7%。从外资投向看,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实到外资4.93亿美元,占80.6%,第三产业外资1.10亿美元,占18.0%。从外资地区来源看,香港2.62亿美元,占42.8%,维尔京群岛、美国、台湾、日本等4个地区或国家1.72亿美元,占28.1%。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积极应对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鼓励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参与国际竞争,全市经济外向度达到23.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97亿美元,增长39.4%,其中外贸出口额14.48亿美元,增长43.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3.4个百分点。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12.67亿美元,增长38.5%,加工贸易出口1.80亿美元,增长86.9%。私营企业出口成为最大亮点,全年实现外贸出口4.07亿美元,增长2.18倍,所占比重达28.1%,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在出口产品中纺织品和化工产品出口额列前两位,分别为6.68亿美元和1.7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6.1%和11.8%,增幅分别为35.9%和49.5%。

整合资源创新办法,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857.99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50.1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21.4%。2004年全市完成了旅游资源普查,摸清了旅游资源家底,共确定旅游资源单体1546个,其中优良级274个,为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详尽的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步伐,8个旅游建设项目列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太湖旅游度假区、南浔古镇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天荒坪电站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加强本地旅游资源整合,精心编排"笔乡古镇一日游"、"名镇名山二日游"、"浙北生态世界二日游"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旅游企业与长三角城市旅行商签定经营合作项目26项。努力扩大湖州旅游国际知名度,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70528人,增长48.2%。全市拥有星级饭店56家,其中三星级以上12家。

七、交通运输和信息传输业

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运输业务量稳步增长。全力实施交通"六大工程",推进交通基础建设。申嘉湖、申嘉杭高速公路湖州段前期工作和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宣杭铁路复线、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一期、吴兴大道在建工程进展顺利,杭湖锡航道湖州段按期完工。全年年末境内公路里程已达2925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7266万人,客运周转量28.84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2.4%;货物运输量11952万吨,货物周转量134.25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1.0%和12.9%。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为67609辆,比上年增加9870辆,增长17.1%,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达41261辆,比上年增加10870辆,增长35.8%。

信息传输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收入16.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4.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3.40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1.84万户和33.57万户,增长26.5%、33.6%;年末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6.50万户,同比增加3.15万户,增长94.4%。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93部,比上年增加22部,其中移动电话每百人52部,固定电话每百人41部,同比分别增加13部、9部。

八、金融业

银行业稳健发展,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明显改善。货币信贷减速增长,总量结构变化明显。2004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27.39亿元,比年初增加40.98亿元,同比少增75.79亿元,余额同比增长8.4%。其中企业存款165.41亿元,比年初增加7.50亿元,少增39.9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88.65亿元,比年初增加28.10亿元,少增17.81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00.68亿元,比年初增加32.94亿元,同比少增70.19亿元,余额同比增长9.0%,增幅同比回落30.5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226.41亿元,比年初增加5.26亿元,少增35.76亿元;中长期贷款149.92亿元,比年初增加34.50亿元,少增15.12亿元。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年末全市银行业本外币不良贷款同比减少15.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1%,比年初下降3.99个百分点。经营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全年银行业实现本外币账面利润5.95亿元,改变了上年亏损的局面。

保险业稳步增长,主要业务表现良好。年末全市已有保险公司14家,全年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财险4.15亿元,寿险10.72亿元,分别增长29.0%和6.2%;支付赔款2.88亿元,增长34.5%,其中财险2.50亿元,寿险0.38亿元,分别增长37.2%和19.0%。分品种看,随着汽车消费的不断升温,机动车辆险业务增长迅速;人寿保险机构不断推出各种保值增值险种,通过银行代理的中介业务增长较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