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扎实推进“六大联动”战略,积极化解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突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较好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5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突破。经济运行呈“高开稳走”趋势,一季度、上半年、三季度及全年的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分别为15.2%、16.1%、15.3%和15.5%,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和抗波动性增强。 产业结构。“二、三、一”产业格局稳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1230.21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804.33亿元,增长15.8%。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7%、57.0%和37.3%,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60.4%和37.5%。 市场物价。受食品类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04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7%,但从全年走势看,物价上涨的幅度自年中以来逐月减缓。受钢材、原油和成品油以及化工产品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6.8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17.93%。 就业和再就业。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2.06万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2.59万个,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6465个,建立非正规就业组织591家,对2.95万名失业人员进行了再就业培训,其中2.51万人获得各类合格证书,培训后就率业56%。至年底,全市有7.09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2.3万名。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3.75%,成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最容易就业城市之一。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5.0%。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2%,产量达到83.7万吨,增长10.7%,扭转了连续多年下降的局面。林业生产继续看好。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979公顷,其中退耕还林530公顷,迹地更新233公顷。畜牧业生产稳步回升。我市克服了由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对我市家禽业带来的困难,保持住了畜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9.65亿元,增长5.9%。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水产品产量为92.7万吨,比上年增长2.6%,全市实现渔业产值68.63亿元,比上年增长4.1%。 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已有国家级有机食品9个,绿色食品49个,无公害农产品11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2.67万公顷。拥有6家国家级、16家省级、17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各级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3家。在市外种植养殖基地达8万多公顷,全年农产品自营出口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进一步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体系,全市已建有7家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5家县级质量检测中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08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6.70亿元,增长16.6%。工业生产增长呈现多元驱动的格局。从所有制看,各种经济成分工业全面增长,其中股份制、港澳台投资、私营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总产值分别增长33.1%、33.4%、23.5%和33.5%,拉动工业增长23.2个百分点。重点地区对全市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镇海、鄞州、北仑、慈溪、余姚五个区(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505.9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6.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0.5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支柱行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33个大类行业中的前五大行业实现产值1612.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5.8%,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8.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列入统计的211种重点产品中,有148种增长,占全部的比重为70%。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94.0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产品销售率97.98%;实现利税401.04亿元,增长20.4%,其中利润241.91亿元,增长22.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9.92。 建筑业生产全面增长。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4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630.7亿元,比上年增长32.9%;施工面积8013.9万平方米,增长28.3%;竣工面积2468.3万平方米,增长32.8%。建筑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向技术密集、管理密集、资金密集相结合的方向调整,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继续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2.87万元,比上年提高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势头趋缓。全市投资增幅自年初开始呈现逐季回落的态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0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增幅同比下降7.9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一季度增长62.3%,上半年增长56.5%,三季度增长40.4%,投资增幅逐季回落。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2.6亿元,增长35.9%;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1亿元,增长21.5%。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是全市投资增长的主体,今年我市的一些大项目、大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得全市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达329.6亿元,比上年增长50.9%,与上年相比提高28.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234.4亿元,增长27.2%。民间投资热情依然高涨,全年民间投资额为545.16亿元,增长29.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9.8%。投资结构有所变化,第一产业投资下降,二、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一产业投资2.32亿元,比上年下降37.6%;第二产业投资545.72亿元,增长36.7%,其中工业投资544.3亿元,增长37.1%;第三产业投资547.66亿元,增长26.5%。全年城镇新增固定资产283.41亿元。城镇交付使用的各类房屋建筑面积826.2万平方米,下降15%。 五、国内贸易与旅游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与上年相比上升1.5个百分点。商贸企业规模效应进一步凸现,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6.1亿元,增长28.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餐饮业仍是市场增长的主要亮点,全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3.46亿元,增长24.2%,高于全市平均10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消费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升级倾向,住房、汽车、信息产品等新型消费持续升温。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增长280%,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8.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2.7%,中西药品类增长24.6%,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7.4%。年末私人汽车拥有量达11.24万辆,比上年增长47.2%。各类商品市场发展快速。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39家,成交额912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有86家,成交额804.7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