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紧紧围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一主旋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扎实工作,开拓前进。一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人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01亿元,比上年增长34%,为改革开放十五年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物价涨幅高;交通、电力持续紧张,“瓶颈”约束难以缓解;企业生产、发展资金依然紧张。 一、第一产业 1993年是国家放开粮油收购价格的第一年,各级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农业投入,扶持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发展态势良好。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1亿元,比上年增长8.9%。 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取得一定成效,在耕田面积调减的情况下,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广大农民依靠科学种田,立体种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优良品种等已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全年农业总产值合计54.9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农业产值31.86亿元,增长6.9%;林业产值1.78亿元,增长29.4%;牧业产值10.41亿元,增长10.7%;渔业产值10.85亿元,增长26.8%。主要农副产品如豆类、蔬菜、禽蛋、水产品等的生产和供应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播种面积减少等原因,另有一些主要农副产品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减产。 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加强,姚江流域治理一期,横山水库扩容、黄坛水库除附险增容等工程基本完成,平潭、梅溪等水库正在抓紧建设。1993年全市新建标准海塘31公里,累计已达282公里。但滥占耕地现象依然突出,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 二、第二产业 1993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42.1%。其中,工业增加值170亿元,增长43.7%;建筑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23.8%。 工业:我市工业系统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工业生产在上年高速运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7亿元,增长45.6%,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477.7亿元,增长33.2%。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85.3亿元,增长44.2%。在工业销售产值中,国有工业销售产值147.5亿元,比上年增长29.5%;集体体所制工业销售产值298亿元,增长49.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销售产值39.8亿元,增长71.6%。全年完成工业出****货值98.1亿元,比上年增长76.4%。 在生产发展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6.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市工业资金利税总额44.9亿元。 企业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老企业嫁接成效显著;有50多家企业进行了贯彻《条例》新机制运行和税利分流、比照中外合资企业等试点。按照国家规范,改组和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63家。一批“小微亏”企业被兼并、拍卖、出售和转让。 建筑业:随着我市开发、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规模、速度、效益不断提高。1993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建筑施工面积12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5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1万平方米。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72.24万元/人。 三、第三产业 1993年,宁波市第三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29%,发展速度创近十五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上年的23%提高到24%。在第三产业中,运输邮电业增加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商业、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27%;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18% 运输邮电:随着生产建设速度加快,我市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各种运输工具的客、货运输量全面增长,运输网络进一步拓展,全年新建、改建公路250公里,栎社机场新增航线3条,并开通了港龙航空公司香港至宁波包机。港口货物吞吐量再上一个台阶,1993个首次突破了五千万吨大关,达到5321万吨。 邮电通信事业加快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5.11亿元,比上年增长72.5%。程控电话扩容、移动通讯二期工程以及长途电信枢纽大楼等先成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我市的通信能力。年末市内电话用户10.65户,比上年净增3.35万户;农村电话7.94万户,净增3.02万户。同时,移动通信继续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961户,比上年末净增6514户;无线寻呼用户5.80万户,净增3.84万户。 国内贸易:大市场的培育、建设步伐加快,流通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全市已建成各类商品市场550多个,综合性生产资料市场18个,试办了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和宁波保税区石化交易所。路林市场、望湖桥市场、轻纺城和邱隘羊毛衫市场等相继竣工开业,慈溪周巷副食品市场和余姚塑料市场成交额均超过10亿元。此外,房地产、金融、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也日趋活跃。 消费品市场商品供应充裕,购销持续旺盛。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26亿元,比上年增长4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居民消费品零售额102亿元,增长46%;社会集团零售额13亿元,增长33%。国有、集体、个体商业全面增长。国有商业企业商品零售额36亿元,比上年增长38.9%;集体所有制商业企业商品零售额26亿元,增长18.5%;个体商业商品零售额28亿元,增长53.2%。大件、高档耐用商品销售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彩色电视机销量比上年增长38.7%,电冰箱增长33.1%,洗衣机增长37.6%。 生产资料市场继续繁荣活跃,全年县及县以上物资供销企业购销额135.7亿元,比上年增长50.7%,销售额141.9亿元,比上年增长51.6%,主要生产资料销售量中,钢材销售132.5万吨,比上年增长22.8%;煤炭394万吨,增长6.9%。 对外经济: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自营出口11亿美元,增长41%。我市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1%提高到25%。出口创汇大户迅速增加,全市有12家三资企业自营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出口商品品种增加,商路拓展,全年开发出口新商品130个,出口到达的国家和地区也由1992年的109个增加到119个。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硕果累累。全年签订荣务及工程承凶合同89项合同总金额32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全年完成营业1638额万美元,年内新派劳务人员2228人次,劳务外派已涉足25个国家和地区。全年新批境外企业34家,其中,非贸易企业22家,项目总投资1449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