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7 宁波市统计局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比上年增长65.7%。其中国有单位投资42.91亿元,增长32.5%;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44亿元,增长83.3%;私人投资14.58亿元,增长17%;商品房建设投资24.85亿元,增长2.38倍。在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中央项目投资9.26亿元,下降29.4%;地方项目投资33.65亿元,增长74.5%。

投资结构继续得到调整,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迅速。在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8.8%上升到48%。用于能源、原材料工业投资6.3亿元,用于交通、邮电通信部门的投资为8.32亿元,增长122%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在建20个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1.94亿元。象山大目涂围垦、镇海石化总厂二期、北仑港电厂一期2号机组、浙化善高公司离子膜烧碱工程等9个重点工程项目年内已建成投产

城市建设以规划为龙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全年用于道路、煤气、给排水等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2.63亿元,比上年增长52.6%。完成了姚隘路、翠柏路、彩虹南路、中兴北路、苍松路等道路工程,建成了三台1000立方米石油液化气贮气罐;完成了大契水厂、江东水厂扩建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造的药行街人民路等“四路”工程完成签约,药行街改造开始全面动迁。

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拆迁面积60万平方米,在建房屋面积26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0万平方米,有5600户居民一次性搬入新房。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58%,完成了对人均居住面积3平方米以下特困户的解困工作

城市公用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年末全市有公交结路43条,比上年末增加4条;实有公交运营车辆362辆,比上年末增加87辆;客运量9917万人次,平均每天客运量为27.17万人次。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51万吨,自来水年售水总量1.37亿吨,用水普及率达到97.6%,比上年提高6%。全年液化气供应总量32296吨,比上年增长17%

城市绿化:人均公共绿地现积2.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5.4%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推行市长环境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认真开展环保执法检查,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重点污染单位环境管理镇海石化总厂被评为“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十佳企业”。建设农业生态村成绩显著,奉化市滕头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保500佳”称。

六、物价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提高了铁路货运价格和电力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提高了原油价格;继续放开了粮油购销价格;服务项目价格多数放开。国家定价范围进一步缩小,市场调节比重进一步扩大。全年市场物价总水平涨幅较高,尤其是服务项目价格涨势较猛

1993年全市零售物价指数122.8%,其中:食品类126.5%;衣着类116.4%;日用品类106.0%;文化娱乐品类104.3%;书报杂志类127.2%;药及医疗用品类100.4%;建筑装潢材料类149.7%;燃料类152.6%

全年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126.0%,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49.5%

全年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132.3%,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13.6%。

七、人口与人民生活

1993年末,全市总人口519.98万人,比上年增长3.26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5.03‰,比上年上升0.74‰,城乡居民总户数182.79万户,比上年增加2.7万户,户均人口为2.84人

宁波市区人口111.84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人口总数增长率为12.7‰,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9.29万人

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快迅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有较快增长,根据抽样调查资料,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793元,经止年增加1285元,增长51.2%,扣除同期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0%,成为改革开放十五年来收入提高最快的一年。在总体收入水平较快增长的同时,由于物价涨幅过高,仍有17%的城市居民实际收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60元,比上年增长26.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5%。

劳动领域的各项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已逐步建立。1993年,各级职业介绍所发展到167个,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12184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1.73%。劳动合同制有了较大进展,全市国有经济单位合同制有了较大进展,全市国有经济单位合同制职工达10.9万人,占全部职工的26.8%

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面继续扩大,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已有46.61万职工和9.18万离退休人员参加统筹。全市城乡各类社会福利院达218个,床位5735张,收养人数4721人。城乡各种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4.80万人次。全市建立社会保障网络94个,社区服务设施1238个。

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有所改善。全年城镇住宅投资21.44亿元,竣工新建住宅209.37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居住面积8.5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为58%。液化气新开户2.5万户,城市气化率达65.5%。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1.4平方米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