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7 杭州市统计局

杭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

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

(2009年2月16日)

2008年,面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为动力,全面落实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实施“六大战略”,破解“七难问题”,经济社会呈现协调发展态势,城乡一体化进程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81.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6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89.3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13.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6%、9.0%和13.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0∶50.2∶45.8调整为3.7∶50.0∶46.3。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60414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70832元,分别增长9.4%和10.1%,按国家公布的2008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分别达到8699美元和10199美元。

杭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非公经济。初步测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8.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7.8%上升到49.2%。2008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12.82万户,从业人员123.56万人;个体工商户27.53万户,从业人员50.25万人。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305.44亿元,增长16.5%;营业税143.74亿元,增长13.2%;企业所得税203.64亿元,增长13.1%;个人所得税68.11亿元,增长15.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19.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教育、科学技术支出92.8亿元,增长23.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0.31亿元,增长34.6%;医疗卫生支出25.95亿元,增长31.7%;环境保护支出7.46亿元,增长43.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8.25亿元,增长26%。

市场价格。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9%。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五升三降”格局(见下表)。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项目 2008年 2007年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104.9 103.5

1、食品 114.6 108.0

2、烟酒及用品 102.5 102.4

3、衣着 98.6 101.4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5.0 102.2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5.3 103.3

6、交通和通信 94.7 98.2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4 100.1

8、居住 102.4 104.0

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8%,涨幅提高6.1个百分点。市区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8.6%,其中新建房销售价格上涨10.0%,二手房销售价格上涨4.2%。新建房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7.8%。

劳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0.1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59万人;全市再就业培训6.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3.21%下降为3.02%。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796.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77.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29万人。在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336.88万人,非农业人口340.76万人。按公安部门统计的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7‰。

人民生活。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4元,比上年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按不同收入水平五等分分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其中20%低收入组居民家庭收入增幅最大,比上年增长18.4%,比平均水平增幅高7.3个百分点。市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6719元,比上年增长12.2%。市区居民年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8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市区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17.84辆、空调器195.53台、移动电话180.87部、家用计算机81.74台、微波炉69.06台、热水器93.34台、助动车36.05辆。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92元,比上年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8446元,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69.7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年末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77.45台、电冰箱90.64台、空调器90.82台、热水器73.09台、微波炉19.36台、移动电话178.64部、家用计算机30.18台。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476.5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1.8%。

社会保障。至2008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18.1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02.4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74.5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45.8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81.68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37.62万人、32.32万人、36.85万人、44.18万人和26.04万人。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由上年的850元调整为960元。市区失业保险金标准由上年的680元/月调整为768元/月。

社会福利。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01所,床位18245张,收养人员10298人。全市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853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70289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3.2%和99.4%。开展第八次“春风行动”,共募集社会资金1.36亿元,发放救助金1.23亿元。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41.12亿元,比上年增长33.4%。江东大桥建成通车,机场路整治、九沙大道、三堡排涝、九堡大桥、之江大桥、钱江隧道主体工程、运河二通道和铁路杭宁、杭甬线与东站客运枢纽开工建设,地铁一期按预期推进,机场二期、钱塘江引水等工程进展顺利,“两口两线”及扩大范围建设整治圆满完工。石大快速路、石桥立交、留石快速路一期及秋石快速路一期试开通。

公用事业。全年累计建成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456.6万千伏安,35千伏19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及以上线路281.14千米。全市用电量达到430.1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2%,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1.25亿千瓦时,增长11.2%。年末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28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万立方米。年末市区居民家庭管道煤气用户为43.2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5.6%;新开公交线路36条、优化44条,开通快速公交2号线,更新公交车1391辆,市区公交空调车比例达91.24%。新建候车亭187座、共设置停车泊位5.79万个,同时推出免费单车服务网点241个,投放公共自行车8000辆。萧山、余杭区与主城区实现公交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