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10.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3.1%,第三产业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121元。 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0.3亿元,比上年增长32.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91元,实际增长10.6%,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4.3%,比上年下降5.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62元,实际增长6.3%,恩格尔系数为43.6%,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7%。与上年比较,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8大类商品中,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工具、文化教育用品等价格水平略有下降,居住和服务项目类价格有一定幅度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6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34%。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至年底,全市有6.89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农业 农业生产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6.43亿元,增长6.1%。 种植业加大“减粮扩经”的力度,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首次超过了粮食种植面积。全年调减粮食播种面积18.9%,粮食总产量为112.18万吨,减少15.3%;棉花产量1.18万吨,增长12.7%;油料产量5.59万吨,减少15.2%;蔬菜产量299.22万吨,增长22.8%。全年实现种植业总产值66.8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 林业生产以平原绿化和发展名特优产品为重点,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7200多公顷。茶叶、竹笋、水果等名特优林业产品发展迅速,茶叶产量18873吨,比上年增长4.9%,水果产量107.23万吨,增长40.1%。全年实现林业产值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生猪出栏144.46万头,增长4.4%;家禽存、出栏分别增长0.9%和10.7%;兔子存栏86.47万只,增1.2倍,出栏68.73万只,增2.6倍。全市肉类总产量13.56万吨,增4.5%。禽蛋产量10.89万吨,牛奶1.11万吨,分别增长6.8%和34.1%。全年实现牧业产值22.21亿元,增8.4%。 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新增海水养殖面积4285公顷,淡水养殖面积459公顷。水产品总产量为85.21万吨,比上年增长4.4%。渔业产值54.77亿元,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值22.28亿元,增长32.4%,成为渔业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始起步。全年落实种子种苗市级扶持基地17个,引进新品种694个;新制定了30个农产品地方质量标准,有21只农产品获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有92只农产品在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奖。农业服务化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全市已有购销大户近10万户,年加工经营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已达1203家,年加工经营产值170多亿元。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全年主要农产品出口创汇3.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1%。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根据“十五”工业发展计划总体要求,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产业优势,发展临港型大工业,使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销售产值1600.88亿元,增长11.6%。工业出口增长逆势而上,在国际贸易形势十分严峻的大环境下,立足内资生产企业和多元化外贸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依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轻纺、机电产品为主的商品结构,保持工业出口不断增长。全市完成出****货值453.35亿元,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4.6亿元,其中利润116.1亿元,居全国42个中心城市第6位,分别增长24.6%和28.8%。11项综合经济效益考核得分达199.7分,创历史最高水平。 技改投入和技术创新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全市工业技改投入107.96亿元,增长25.3%。全年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完成产值28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8%,销售产值273.8亿元,增长25.4%,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企业12.7和13.8个百分点,产值占规模以上产值17.2%。新产品产值为175.54亿元,比上年增长41.1%。 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完成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10.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78.8万平方米。建筑施工企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26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39万元/人。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处于“九五”项目结转和“十五”新世纪规划实施交叉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多年来少有的良好形势,强劲增势为“八五”以来之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亮点。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0.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城镇以上单位投资327.95亿元,增长32.9%;农村投资142.33亿元,增长24.9%。在全社会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233.22亿元,增长37.8%;更新改造完成127.0亿元,增长19.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6.87亿元,增长45.5%。 |